查看: 130|回复: 0

心理学概论

[复制链接]

4

主题

5

帖子

1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3
发表于 2022-11-25 15: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

1.1上课前的话送给你
心理学是全世界大学中最受欢迎的课!
学心理学的人啊,特别容易遇到的一个场景是这样的:
A:你是学心理学的?
B:嗯。
A:我挺好奇的,所以想问问。
B:我不知道你在想什么。催眠是真的,但是我不会。我不会解梦,我和我的同学都很正常。心理学是理科,光背书不行。弗洛伊德不是变态。你心理是否正常请到高校或医院的专业咨询中心诊断。毕业了不是都做咨询师,能否找到男女朋友,跟学什么没有关系。想问什么?
A:没了。
这个呢,虽然只是网上的一个调侃的段子,不过啊也的确了解了很多人对心理学的不了解。那大学时代呢,我们要学习很多课程,在这许多课程中,心理学可能是很特别的。


你可能会带者很多的疑问进入心理学的课堂,比如说,为什么明明记得的东西总是想不起来?为什么我的情绪会大起大落?为什么人的能力有那么大的差异?为什么有的人喜欢冒险,而有的人却谨小慎微?怎样才能使我们的生活不那么郁闷和焦虑呢?
问题如此之多,以致于我们不可能在此一一列举。因此,你可能会对这门课怀着特别的期待,期待着这门课中得到个人生活有所助益的东西,这样的期待恐怕使在学习其他课程时很少有的。然而,没有哪一门课程像心理学这样,与我们每个人的关系都如此密切,但是又难以把握。一方面呢,心理学正在走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再只是奢侈品,局限于高等学府的象牙塔内,仅供少数人满足他们探求人性之谜的兴趣与好奇心,它也不再是一种调味品,附属于其他的主导性学科,为那些成熟的大学科做陪衬,提供些佐证的素材或新奇的视角。


心理学正在成为大众生活的必需品。它在发达国家呢,已经是一个大学科了。在我国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心理学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组成部分,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关怀着个人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另一方面,心理学又让我们感到几分陌生和神秘。好像难以把握,心理学在中国的普及程度远远不如其他学科。我们想想,在我们中小学就学习了语文、历史、政治、数学、地理、化学,也知道有经济学、社会学等等。但一说到心理学,就感到有些陌生。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心理学研究世界上最复杂的现象,那就是人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变化。而越复杂的现象呢,我们了解得就越少,研究起来也就越困难。我们呢,对非生命现象,比对生命现象的研究更为充分。在生命现象中呢,又对植物、动物等其他生命现象的研究比对我们人自身的研究更为充分,然而在人自身的研究上对生理的研究上,对生理的研究又比对心理的研究更为充分。
尽管“认识你自己”这句古老的箴言,几千年来一直在激励人们探索自身之谜,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但我们对于人来说,对于自己的了解依然很不够。作为大学生,你面临着诸多的压力和挑战,也面临着很多的机遇和选择,学业即将完成,事业即将开始。我是谁?我能干什么?我如何设计自己的未来?太多的不确定。
心理学作为研究人,而又特别关注个体成长的学科,理应为大学生认识自己,设计自己和实现自我助一臂之力。在美国呢,有一种说法是,没有学过心理学,就不能算受过完整的教育。然而啊,心理学首先是一种研究,它在探索心理与行为的一般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它不能为每个人开出现成的“药方”,心理学家也不是神仙,更不是牧师,它可以帮助你认识甚至改变自我,却不能替你做任何的选择。
1.2心理学家=算命先生?到底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也许可以教你认清世界,但是请不要误会它!
很多人都觉得心理学是个很高深莫测的东西,生活中一碰到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或老师就会问,譬如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吗?你会催眠吗?之类的问题。这源于大家对于心理学不够了解,那究竟什么是心理学呢?
心理学这个中学词是英文psychology的翻译。这一英文词又是由拉丁文psyche和logos两个字合并而成,意为关于灵魂的学问,心理学一词的创译者是近代的日本学者,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词汇作为一门学科的名称术语,开始在我国使用。但心理学究竟研究什么呢?是灵魂吗?是心灵吗?是意识吗?是行为吗?还是这些所有都包括在内呢?
心理学研究什么,这个问题要说也很简单,心理学研究心理呗。但这就等于没有说,好比说,物理学研究物理,生物学研究生物。任何一位研究者首先都需要对自己的研究对象下一个定义。在当代,对心理学较为公认的定义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与行为的科学。这一个定义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不仅人有心理和行为,动物也有心理与行为。这就意味着心理学不仅研究人,也研究动物。当然主要是研究人,很多时候心理学家研究动物的目的,也就是为了了解人。但是我们要知道研究动物心理与行为本身,也是有科学价值的。
第二,在早期的一段时间内,大多数心理学家,都将心理学界定为行为的科学,这就造成了一种,心理学不能研究心理的尴尬局面。但是,我们想想,如果离开了心理,行为本身也不能得到充分的解释呀。所以,心理与行为是内在与外在的两个方面。二者之间有着复杂的相互关系,因此,心理学既要研究不同的心理及其关系,不同的行为及其关系,也要研究不同的心理和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还要研究心理、行为与身体,生物以及环境、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这样讲来,心理学的对象就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
第三,心理学是一门科学。这一命题需要特别的说明,什么是科学呢?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也不是我们这门课所能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还是要建立一些基本的认识。
让我们先来了解两个关于攻击行为的心理学研究。
一、气温与攻击行为。外地人对武汉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脾气特别坏,是否与武汉夏天太热有关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一项心理学研究中得到启发。在美国的凤凰城,心理学研究者在不同的气温条件下,驾着车在城里兜风,每个绿灯亮时,都故意延迟发动自己的汽车,然后记录下后面车的司机鸣笛的次数和鸣笛声音的长短。经过系统的研究,他们得出了在气温从低到高的范围内,气温与司机鸣笛行为之间的关系。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随着气温的升高,司机鸣笛的时间会加长。进一步的结论是,在高温条件下,气温的升高会导致攻击行为的增加。
二、媒体影响与攻击行为。攻击行为还可能与媒体的影响有关,并且这种影响是持续性的、长期性的。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把儿童分为两组,一组儿童观看暴力动画片,另一组观看非暴力动画片。在随后与同伴的交往活动中,前者的攻击行为显著地高于后者。研究发现,男孩子在9岁时观看暴力电视的程度(如时间)可以预测他们19岁时的攻击性程度。这些研究者用了22年的时间,追踪研究了600多名儿童的成长过程,发现30岁时犯罪行为的严重程度与他们在8岁时看暴力电视的多少有关。
以上两个研究是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基本范式,虽然还有许多地方值得商榷,但是我们足以看出科学的基本特征。它们是客观性、验证性和系统性。


首先我们来讲客观性。就是指科学研究要依据客观事实,遵守公认的基本程序和规范。这些事实、程序和规范不因人的主观意识和喜好而改变。它们都集中体现为揭示事物的客观本质和规律性上。
第二,验证性。是指科学研究的结果或依据研究所建立的科学理论,应该经得起他人的重复检验。可见,客观性是验证性的保证,验证性是客观性的体现。
第三,系统性。是指科学研究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系统地、全面地收集数据。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得出结论,以前面提到的司机观察鸣笛行为为例,如果你只是开着车在城里转悠,随意地观察司机的鸣笛行为。然后报告说,根据观察,随着气温的升高,司机的鸣笛行为增加,这还远远不是一项科学研究。那科学研究事先要有周密的计划,要有系统详尽的数据记录,并经过一套处理数据的方法得出结论。
只有符合这三点特征,研究才能得到同行、专家的承认。所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知道,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与行为的科学。心理学的目标与其他学科的目标一样,也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只是它的研究对象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
1.3为什么要学习心理学:生活不止眼前的风光,还要守护内心的微光
想想自己为什么要学习心理学,也听听我说。
我们已经知道心理学的目标也和其他学科目标一样,也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只是对象不同。心理学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对象是心理和行为。
那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心理学呢?武侠片里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我要说的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那心理学和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我们生活中,很多现象,都可以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同样一件事情,从心理学和从其他角度去解释,可能啊,结果会很不一样。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1964年3月13号的午夜。一名叫Kitty的女生在回公寓的路上,遭遇了手持凶器的歹徒,歹徒向她背后凶狠的猛刺了几刀,她惨叫着倒在了地上。在整个的过程中,她用尽全力叫喊,虽然不时有住户打开窗户看,发生了什么事情,全程一共有38名目击者,但是,整整35分钟都没有一个人报警。最后,这个可怜的女孩悲惨地死去了。
这件事情发生后,震动了纽约乃至整个美国,很多报纸将这一新闻登上了头版,并谴责目击者的无情,城里人的冷漠。但是呢,社会心理学家看来,这样的结局就是因为有他人在场抑制了一个人提供帮助的行为。心理学理论把这种现象叫作旁观者效应。他们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证实了“旁观者效应”的存在,也就是旁观者越多,每个人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小。并认为这是“责任分散”导致的。这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那这个例子是不是让我们联想到很多的社会新闻。比如说,为什么老人摔倒在地上没有人去扶?为什么我们越来越赞赏那些危难关头挺身而出的人,为什么社会上越来越期待正能量?而对键盘侠充满鄙视?


旁观者效应这个研究,并不是要为那38名目击者的行为开脱,我只是想说,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看待这个问题,可以提供不一样的思考和方向,而不仅仅是抱怨。
还有很多的生活现象,也可以进行心理研究。我再举个例子,比如我们常说的随大流。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叫做从众。从众现象在生活中非常常见,就好像你看见有人在排队,虽然你也不知道前面在干什么,但是你也可能兴冲冲地排在别人后面。排了很久你会发现这个队伍根本就没动,一问才知道,原来大家都是跟风过来,谁也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证明从众现象呢,心理学家阿希关于线条判断的从众实验最为著名。典型的实验材料是18套卡片,每套两张。一张画有标准线段,另一种画有比较线段。被试呢,7个人一组,其中6个人是实验助手,也就是我们说的假被试,第7个人才是真正的被试。被试的任务是,在每呈现一套卡片时,判断a、b、c三条线段中,哪一条与标准线段等长。实验开始前几次判断,大家都一致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从第7次开始,这个假被试故意的做出错误的选择,实验者开始观察,真正的被试选择的是独立还是从众。
面对这一实验情境呢,真被试做出反应前,往往需要考虑三个问题,是自己的眼睛有问题,还是别人的眼睛有问题?是相信多数人的判断,还是相信自己的判断呢?在确信多数人的判断是错误的时候,是否坚持自己的独立性呢?。
阿希从1951年开始,长达近十年里,又多次重复了这项实验,结果发现,大约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试,始终保持独立性,没有从众行为。其余的大部分被试,都表现出或多或少的从众行为。
我们说,不管是旁观者效应,还是从众行为的研究。都让我们看到心理学研究和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并不是高高在上的东西,不管是问题的来源,还是研究的结果,都可以很接地气,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指导,了解心理和行为的作用机制,也可以让我们更有针对性地去控制一个事件的走向,去避免一些不希望的结果发生,给我们一个把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一点点的可能。
                                                                                                                                                          文字/雷燕
                                                                                                                                                          图片/雷燕

注:本文非原创,引自中国大学MOOC 华中师范大学 课程《心理学:我知无不言,它妙不可言》主讲老师:田媛
如侵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多点娱乐

GMT+8, 2025-10-15 06:09 , Processed in 0.12912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