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8|回复: 0

“嫉妒”是一种怎样的心理?

[复制链接]

3

主题

8

帖子

1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4
发表于 2022-12-13 15: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你好,我是李佳。
很多的影视剧中,都会出现一幕:两个很好的朋友,因为其中一方越来越好,另一方由最开始的高兴逐渐陷入嫉妒之中,最终走向歧途。
因为身边的人取得成就而产生了“嫉妒”心理,这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罕见。对于这种心理状态,我们往往讳莫如深。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理呢?其实,这很有可能源于我们强而脆弱的自尊心。
法国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夫·安德烈和弗朗索瓦·勒洛尔认为自尊可以分为四大类:稳定型高自尊、稳定型低自尊、不稳定型高自尊、不稳定型低自尊。
而我们脆弱的自尊心就包含了“不稳定型高自尊”的表现:
1、不稳定。自尊心源于外界环境,可能因为一次成功而高涨,也可能因为一次失败而崩溃。我们也十分在意他人的评价,高自尊对于我们而言,更像是一种成功后的状态,而非生活里的常态。
2、内外不一致。表面上,我们的自我评价很高,实则,内心深处隐藏着自我厌恶感。任何的“失败”,都会让我们厌恶那个“不够好”的自己。
在这些特点的影响下,我们会将许多的精力投入到维护自己的自尊上,从而产生种种维护自尊的心理和行为。
为了维护自尊,我们常常将自己和相同环境中的他人对比,无论这个人是什么身份,即便是亲朋好友,也会被视为“潜在威胁者”,产生一种“我希望你过得好,但不希望你比我过得好”的心理。与此同时,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以及成长带来的认知和观念告诉我们,这种心理是不正确的。所以,一方面,我们无法控制自己产生“嫉妒”心理;另一方面,我们又十分排斥、痛恨自己的这种心理。我们不敢将这种心理对他人倾诉,因为我们不想成为他人眼中的“小人”。长期以往,矛盾的心理状态充斥着我们的内心,让我们十分痛苦。
事实上,我们都不是圣人,这也不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
和身边的人暗自较劲,同学之间比较成绩、朋友之间比较成就、亲戚之间比较生活水平,这些情况在我们的生活里随处可见。它们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由此而产生的反应和行为。如果细心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同样的心理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和结果。就拿上面的几种情况来说,我们就可以看到两种行为和结果:1、看见他人的成绩与成就比自己高,就暗自希望他成绩变差、事业无成,在背地里吐槽“他的实力配不上现在的成就”,甚至对他人进行攻击。最后,成为一个一无是处,只知道通过贬低他人来满足自己自尊心的人。2、看见他人的成绩与成就比自己高,肯定他人的努力,最终也通过不断努力成为同样的人,甚至是更好的人。
所以说,“嫉妒”心理也并非全是消极恶意的,它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产生好的结果。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我们现在未产生恶意行为,就可以任由“嫉妒”肆意蔓延在我们的内心。没有人能够保证自己的心理稳定如一,如果长期处于这种心理状态下,或许我们也会开始自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又或许,我们的内心也会生出恶意。生活中的我们,既要接纳自己的“嫉妒”心理,也要学会控制这种心理。如何去控制呢?就是上述例子中的第二种,将被嫉妒对象身上光芒所吸引的目光,放回自己的身上。比如,朋友升职加薪了,我们不要将目光放在“他升职了”“他变得比我好了”这些方面,而是要告诉自己:要达到这样的成就,我们可以做哪些努力?不因他人的优秀而消极,更不因他人的优秀而对其诋毁、产生恶意,而是将这当作一个成长的机会。通过他人取得的成就与取得成就的过程,来寻找自己改变的方法。此外,我们也可以试着去慢慢改变这种心理。我们可以向内心寻求力量,去看到我们较为真实的一面,也就是我们自身拥有的优点与缺点。
不因他人的一个优点而感到自卑,也不因他人的一个缺点而盲目自大。当我们能够清晰地明白自己的优缺点,认同自己,让自尊心趋于稳定时,就可以摆脱外界环境给内心所带来的干扰。最后,对于“嫉妒”,不必畏之如猛虎,也不必因此厌恶自己。本质上,“嫉妒”只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它是可以控制和改变的。相比之下,由其产生的反应和行为才是我们应该去注意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多点娱乐

GMT+8, 2025-10-15 05:42 , Processed in 0.08583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