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0|回复: 0

教育功能(重点章)

[复制链接]

3

主题

6

帖子

1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1
发表于 2023-1-9 10:38: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4、教育功能的含义【M】※※※
教育功能是指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尤指对人和社会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教育功能具有客观性、社会性、多样性、整体性和条件性特征。(“客舍多调整”)

15、教育功能的类型【M、J】※※
①从作用对象看,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1)个体功能(本体功能或固有功能)
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个体功能是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决定的,并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它是在教育活动内部发生的,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或教育的固有功能。
(2)社会功能(工具功能或派生功能)
教育作为社会结构的子系统,它通过培养人进而影响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这构成了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也称教育的工具功能。
②从作用方向看,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是美国社会学家默顿20 世纪50 年代末提出的功能分析的一个维度。正向教育功能是指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负向教育功能是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③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显性和隐性也是默顿分析功能的一个维度。
显性教育功能指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符合的结果。
隐性教育功能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且具有较大隐藏性的功能。

16、教育的个体功能【J、L】※※
教育的个体功能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
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学校是个体社会化的场所,学校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途径,其在促进个体社会化中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教育促使学生形成与主流社会文化要求一致的思想意识以及完整的思想观念体系,从而认可并自觉维持现存社会的种种关系。教育促使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特别表现为个体的政治化。
(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教育通过社会规范的传递,规范人的行为,防止个体行为偏离社会的轨道。在日常生活中,教育还具有生活指导的功能,使人们首先学会生活、适应生活。
(3)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职业是社会化的集中体现。人生活在社会中,要以一定的职业为生,这就决定了为就业和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必须能够促进个体的职业化。对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而言,培养人的职业角色意识、技能是其核心要求。基础教育作为一种全面的素质教育,也负有职业指导和职业定向的重要职责,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结合国家的需要,确定自己的未来理想,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2.教育促进社会个体化的功能
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主要通过以下方面实现个体的个性化: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是人的主体性表现。无论是主体意识的形成,还是主体能力的获得都要通过教育。教育过程对个体而言,是一个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能力的过程。
(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教育能够尊重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帮助不同的学生充分开发其内在潜力,形成自己的优势区域和特长。
(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创造性是人的个性的核心品质,是个性的自主性、独特性的综合体现。创造性是自我性和社会性的连接,它虽是个人才能的最高体现,但这种才能的发挥要受到社会的制约,要以对社会的贡献来衡量。
需要注意的是,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和促进个体社会化是统一的。一方面,个性化必须建立在社会化的基础上;另一方面,也只有以丰富的个性为基础的社会化,才是民主社会的社会化,才是健全意义上的社会化。教育必须在促进二者统一的基础上,平衡二者的关系。
(二)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1.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
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指向外在社会的要求,是教育作为一种个体的生存手段和工具的功能。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实现:
(1)教育可以通过个体社会化,将社会文化行为规范传递给新生一代,使他们获得未来社会生活或职业生活中相应的角色和意识,以便他们在进入社会生活时能尽快地适应新环境。
(2)教育传授“何以为生”的本领。
2.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是指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受教育过程是需要得以满足的过程,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个体可以获得自由和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教育的享受功能是教育个体发展功能的必然延伸。
(三)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体现在:现存教育由于某种异化而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的充分实现。具体体现为:
1.标准化的教学束缚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2.过重的学业负担、惟“智”是举的做法,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3.现存学校的管理模式,只能教学生学会顺从,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
要克服教育负向功能,首先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学生的需要当作第一需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其次,要改革不合理的教育制度,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再次,要纠正教育活动和过程中的失当行为。

17、教育的社会功能【J、L】※
(一)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
1.教育对人口的正向功能
(1)教育可以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
(2)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根本途径
(3)义务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
2.教育对文化的正向功能
(1)教育的文化保存功能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
(4)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
3.教育对经济的正向功能
(1)教育通过劳动力的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
(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
4.教育对政治的正向功能
(1)教育通过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为政治服务
(2)教育通过思想传播、制造舆论为统治阶级服务
(3)教育是促进社会民主化的重要力量
(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18、教育功能的形成与释放【L】
(一)教育本体功能的形成
教育功能的形成是发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它的起点来自社会和个人发展的期待和要求,终点是教育结果的出现。它大体经过以下三个阶段:
1.教育功能取向的确立
从教育系统承受社会和个人的功能期待到确立自己的功能取向,是教育功能形成所经历的第一个阶段。在权衡社会期待和个人期待,做出教育功能取向的选择时,就可能有两种情况:
(1)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和谐一致,并且社会中的各组成部分也处于和谐状态。这时社会各构成部分的功能需求以及个人的功能需求可以说是一致的,对此,教育功能价值取向的确立是一个对社会各组成部分和个人功能需求的认同过程。
(2)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是冲突、对立的。这就又衍生出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两个不同的取向:
①社会本位认为,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教育要根据社会的要求,培养社会需要的工具人。
②个人本位认为,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教育就是要根据人身心发展的要求,促进人自由和谐的发展。
其中社会本位在某个时期又有可能偏重于社会的某个构成部分(如政治、经济),这时教育功能取向的确立,是一个对不同功能需求的选择过程。
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社会的要求和人的发展表现出一致性,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是社会的需求,也是人的发展的根本,这时教育功能的取向呈现出以人为本的全面性,即通过人才的培养,全面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
2.教育功能行动的发生
从功能取向的确立到功能行动的发生,是教育功能形成所经历的第二个阶段。对教育功能的期待只有通过教育功能行动才可能变为现实的功能。所谓教育功能行动是指可能导致产生一定功能结果的所有教育行动,具体包括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结构的确立、教育目标的设定、教育内容的编制以及教育手段的选择等。
从教育功能取向的确立到教育功能行动的发生,这个转换过程受到社会和教育系统自身的制约。
3.教育功能直接结果的产生
从教育功能行动的发生到教育功能结果的产生,是教育功能形成中的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包括两个过程:
(1)对社会各要素的直接影响与改变过程:形成了教育社会功能的直接结果,如教育宣传和形成了政治舆论,教育消费对其他行业消费产生刺激作用以及带来了经济增长等;
(2)对受教育者的“影响”过程:形成了受教育者的文化特性,培养了符合社会要求的人。
(二)教育社会功能的衍生释放
教育功能的释放是发生在社会系统之中,通过教育功能的结果参与社会活动而实现的。教育功能的释放主要包括产品的社会输入和产品的社会利用两个环节:
1.产品的社会输入
2.产品的社会利用
教育产品进入社会,寻求到了岗位和机会,如果人才没有流向相应的岗位,社会也没有为人才力量的发挥提供相应的条件、待遇和良好的发展前景,这同样阻滞人才身上所蕴涵能量的充分发挥。同样,文化产品也存在着推广、利用中的重视程度、物质条件的充足与否的问题,这也影响它们的功能释放。
教育功能的释放受到外部社会因素和教育产品本身的影响,因此要提高释放效益,一要提高教育产品自身素质,二要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多点娱乐

GMT+8, 2025-10-14 19:52 , Processed in 0.09351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