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4|回复: 0

培育孩子心理韧性的重要思考

[复制链接]

3

主题

4

帖子

1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0
发表于 2023-1-10 14:4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1世纪初美国加州科研中心的研究揭示出,心理韧性对于儿童个体成长与建立社群关系的重要意义,其重要性超过了心理抗挫力。心理韧性主要包含了儿童在困难情境中复原、回弹的速度与水平等方面,能够保障儿童在成长中免受危险因素的影响,从而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


目前,我们和孩子处于动荡的生活环境中,反反复复的疫情状况,可能使我们每天需要和孩子一起面对突发的事件,以及诸多的不确定因素。近期,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彭凯平老师讲解了疫情中,如何促进孩子心理韧性的提升。


▲彭凯平,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心理学系教授。

#01
疫情第三年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在2021年11月份,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携新华社调查研究了疫情背景下社会心理的适应情况。调查选取了近三十万名国内的中小学生,结果显示,儿童中心理问题的伤害具有明显上升。


调查群体中不少孩子表现出“四无”的状态,即第一,学习无动力,没有家长和老师逼着就不爱读书;第二,对真实世界无兴趣,沉迷网络游戏和社交媒体;第三,社交无能力;第四,对生命价值无感受。那么,如何助力孩子在环境挑战中改善心理状态,发展心理韧性,已成为重要的儿童养育主题。

#02
关注“创伤后成长”
彭教授在讲解中说,社会调查显示我们下一代遭受的疫情影响比我们想象的大。但是,反过来环境的冲击与内心的低落感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积极变化。
随着当下后疫情时代新阶段的到来,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够修复孩子在变动环境中的成长创伤,可以结合哪些方面助力孩子开启新阶段的成长旅程。
彭教授提出了一个新观点叫创伤后成长“PTGD”(Post-traumat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在这一观点中说明,创伤在某种程度上也给我们带来成长的力量,重新关注家庭、亲情、健康。



#03
疫情第三年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在同孩子一起面对这种境况时,彭教授给出了几方面的具体建议。
第一步,提升复原的能力
引导孩子学习如何在遇到打击、挫折失落后迅速恢复,可以通过的方式包括,学会做深呼吸,习惯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别人,用画画和写作的方法表现情绪和感受,培养一些户外活动的兴趣,以及抚摸自己的膻中穴(约在胸口中央的位置),闻香等可相互结合的方法,让我们能够超越负面的体验。


第二步,要有一种坚守的能力
引导孩子通过做体育锻炼,增加尝试自我挑战的活动,提高意志力,从日常开始训练自我控制能力。例如,每天上网课时,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把目标从要学会的知识量替换为,能把网课参与下来,自己坚持上课。因为上课的过程其实是锻炼意志力的重要途径。坚持做不太顺的事情,意志力会不断提升。


第三步,“躺平“没有用
“躺平“违背了人类进化选择出来的自然应激机制。人类几千万年经常会遇到风险,老虎追我们,豹子吃我们,这时候人处于一种亢奋状态,这种状态持续过长也会造成身心问题,那如何缓和呢?只有通过行动才能解决。
如果“躺平“是一种哲学,”我不参与、不跟你们内卷,我超脱“,那是另外一回事儿,那样就是一种积极的行动。


面对当下的不确定因素,及由居家向学校的学习环境变化,我们更可以和孩子做的是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鼓励孩子意识到自己点滴的成长,逐渐增强对于变化因素的适应力,以及日常中的任务转换能力,在感受家人、老师、伙伴的情感互动中增强心理韧性。从迷茫焦虑中抽离,重构起积极的心理成长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多点娱乐

GMT+8, 2025-10-13 06:14 , Processed in 0.07376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