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8|回复: 2

教育行业为什么这么火?

[复制链接]

5

主题

5

帖子

1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5
发表于 2023-3-4 15:38: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事教育行业九年的时间,接触教育投资差不多二年。如今暂时休息下来,认真去思考自己应该去做什么更有意义,也把对行业的一些粗浅想法整理出来。中国将来要和美国竞赛,一定要通过教育,其实最终就是人才之争,科技之争。我看美国过去二十年整个物价指数的变化,增长排到第一的是医疗,第二就是教育,都增长了2倍。这也为什么说整个教育行业确实火。(实际上是2014年-2018年爆发式增长,随着越来越多的资本进入教育行业,各赛道头部企业已经确定,下一步将通过兼并整合进一步确定赛道格局。)

中国民办教育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3年,新东方以线下连锁培训为主,主打名师。
第二阶段:2003年,好未来创立之后,以互联网+教育为主开启了产品化和标准化的过程。
第三阶段:教育+互联网。通过互联网去赋能教育这个产业,像VIPKID。开启了产业化整合的阶段。
第四阶段:目前我们处在4.0或者是科技化的阶段,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教育市场里很多跟AI相关的,包括跟一些新的科技技术相关的项目,拿到了很多的融资,这就是一个科技化的开端。
目前中国教育行业按照大类来分,主要有K12(kindergarten through twelfth grade )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三种。这三种有着完全不同的属性,各细分赛道都有自己的内在规律,且头部机构继续扩大单体规模。
一、K12。是传统教育向在线的延伸。客户不是学生本人,而是家长。用户很大一部分需求来自于学科教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应试教育。K12是教育细分子行业中市场空间最大的。 教育培训行业整体企业集中度较低,哪怕是教培行业巨头新东方、好未来在赛道中份额都小于5%,更不要说种类多样,兴起时间不一的素质教育培训。不过接触很多的教育投资人都秉持一个理念,叫做:“两个100”,意思是只要企业目标用户人数超过100万人,所在赛道规模超过100亿,就是值得关注的赛道和企业。
K12学科教育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
第一就是很高的留存度。家长送孩子去补习班,只要体验和结果都不错,往往会放好多年。而且各机构都在不断的拓科拓品类。很高的留存率会导致有口碑的K12教育培训机构获得持续不断的用户数增长,优秀的企业会迅速越来越大。
第二就是定价权。由于K12教育的客户是家长,而不是学生本身,教育本身又是非标准化的产品,价格就变得不是那么重要。家长也不会因为价格的高低而改变补习学校,真正做教育就会发现,中国家长(即便是工薪阶层)为教育的投入也是不眨眼的。
总体来说目前国家政策对K12是强监管的状态。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需求端并没有压下去,为什么?用户的需求是旺盛的,因为整个我们高考也好或者是中考也好,整个的升学压力是一直存在的,所以对于用户来讲是一个刚需,而且参培率在不断升高。这里面规范和打压的过程中,可能会给一些大的机构或者是上市公司带来一些新的整合机会,但是对于中小机构来讲会越来越难受,我们都是一路上学考试过来的,深深体会这种刚需,除非国家政策的导向,像有些省份做的高考改革。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政策环境,学科辅导教培机构的表现可以分为两类:
◼ 对盈利能力强,体系成熟,规模较大的教培机构而言,因自身的合规性较好,相比与自己开店,体系输出成为低成本高效的选择,另外更多企业开始顺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从教育的本质出发,拓展素质教育业务成为主流。
◼ 对于盈利能力较弱的中小机构而言,如何在强监管下生存是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学科教育受到强监管的同时,素质教育获得政策大力鼓励。不少从事学科辅导的企业开始采取扩张业务线、收购等多种形式,向素质教育领域拓展。例如猿辅导上线闪电思维、掌门一对一推出掌门少儿和掌门陪练子品牌、学而思网校发布素质教育课程谱图,涉及编程、音乐、财商等二十余个品类。
而k12教育中的steam教育,我觉得还是在一个早期的、不充分的竞争阶段。在这个情况下,大家还是看好很多细分领域,愿意投一些早期项目,并相信会有一些新的头部企业出来。所以对于目前素质教育的从业者而言,如果是想要走资本化的路径,现在其实是一个比较好的窗口期,看未来五年。但是这个赛道就是特别分散。这里面跟少儿编程相关的,从2017年开始是爆发式的增长,2017年共有121个素质教育融资事件,编程占了五分之一。到今年来看巨头不管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都在做整个少儿编程的布局,跟整个国家的政策推动也有关系,不管是创新的推动还是跟高考制度的改革都有关系。甚至浙江省在2017年的时候,3+X里面,X其中有一个是信息技术。接下来有没有可能说全国推广,现在还不好判断,但是这个应该是一个机会。因为我们所有新兴的赛道可能都和高考选拔制度的改革是有关系的,少儿编程有可能会成为一个新的学科。因为没有具体做k12领域,也只是自己的一点感受。
素质教育得以发展的原因
1.长远看“全人教育”理念是更好的教育方式。
2.教育消费升级带来新需求:内因是物质生活得到满足,教育消费升级诞生了新的需求;外因是科技进步,从技术层面给教育业态带来新改变。
3.高校选拔方式为素质教育带来出口:与升学更直观挂钩的是我国高校选拔方式为素质教育带来出口。高考改革加速综合素质评价选拔体系建立,把高考科目的考试成绩不能度量的学生的优秀品质或能力纳入到高考选拔的指标体系中来,同时,也给予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一定的自主权,让高校来选拔符合高校自身要求的优秀人才。
不过无论是何种教育市场,万变不离其宗的还是产品课程体系、师资、生源获客、完课率、复购率等核心要素。
二、职业教育,今年国家给的政策鼓励也比较多,包括像对高职院校,总理在“两会”上提到,职业教育要扩招一百万学生,从目前的实施状况来还有待观察。主要是上高职这件事情,中国的父母都不是太愿意的。鼓励职业教育实际上跟我们整个产业升级有关,目前我们的蓝领、技能人才是极缺的。
职业教育可以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
学历教育主要是中专、中职;大专高职等。
非学历教育分为职业技能培训:比如IT、金融、厨师、驾驶等。
职业资格考试:比如建造师、会计师、律师、教师、CFA、ACCA、CPA等等。
招录考试: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警考试等。
垂直细分的职业教育培训主要集中在财经、IT、司法等受众较为广泛。财经类每年参考700万人次,IT类500万人次,司法类100万人次。未来职业教育主打白领及以上人群,求职倍率高的行业,例如高新制备制造等新兴行业、金融、计算机等生产性服务行业,这些行业劳动力价格高,上升通道快,会是成长快的业务类型;主打新蓝领人群,社会转型带来的传统劳动力提升行业,例如一线高技能操作人员,也是发展会比较快的赛道。前一段时间东方教育在港股上市,做得是厨师、电脑培训,这是过去的职业教育。还有一个健身教练培训港股上市……未来可能会有一波职业培训凸起,就是新职业教育,像跟人工智能或是互联网的营销和大数据相结合的新的职业,具体我目前没有深入研究,只是应该会有这个趋势。
职业教育实际上今年在文件里就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的办学类型基本上有四种:
1、学校自己办。
2、企业办。
3、校企合作。
4、职业培训中心。
以高顿为例(产品模型不赘述)
一、产学结合
响应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与多所高校建立合作,比如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条件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领域。
二、1+x证书
响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1+X”证书政策,与多所高校开设ACCA方向班、CFA实验班等合作。
三、高端人次计划
响应国务院“十三五计划”—北京、上海、大湾区的“高端金融人才计划”,依托ACCA协会、CFA协会等官方机构,加州伯克利分校Haas商学院、剑桥大学Judge商学院等顶级商学院的教学内容支持与合作,覆盖国际通用的6大财经证书:ACCA、CFA、CPA、FRM、CMA、USCPA。
可谓是高举高打的典范了!
职业教育里面的一个细分的赛道就是职业培训。目前我们看到的大家比较了解的,像需求比较刚性的,基本上就是像以公务员考试为主的,包括还有一部分师资培训、资格考试(考证类比如医师、建筑师和律师(现在是法律职业资格考试,针对法律职业共同体并非仅针对律师执业)IT培训,这几个都是比较大的赛道。
职业培训各个赛道分的比较细致,各行业玩法又不同,一定要全通玩的转才可以。而业务本身,即商业模式,产品模型是我最看重的。也是我常讲的模式是否能够降维打击。
产品创新和用户运营是两大基石,而实际竞争的是leader的认知思维、心智模式。在提升认知力和产品认知的过程中,数据是不可缺少的驱动力。数据可以让我们更准确的认识和分析需求。在流量红利已经消失,获客成本不断提升的环境下,只有打造好的产品,才能吸引用户。我更喜欢产品型管理者,优秀的ceo都是一流的产品经理。
我参加过很多创业者的会,有相当多的创业者总喜欢跟你谈概念。谈概念我觉得是最乏味的,因为概念都是正确的废话。概念正确,并不意味着消费者一定要用你的产品。我就是创业者,我发现谈概念除了自娱自乐,在行业里混点名声,其实根本影响不到用户。用户使用你的产品,他们只关心你做的是什么东西,能解决我什么问题,很少有人听你背后的理念。我们应该多讲讲具体你的产品是怎么样的,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空谈理念。
企业真正的差异体现在认知上,接触大多数企业的创始人、管理者实际上都不懂如何打造产品,执行团队中大多数人也还是依照传统认知,在推动产品的进展,产品创新机制就很难建立,就会形成以销售、技术或者业务为主导的机制,这种机制是以能力为驱动的,不是以认知为驱动的。
而升级认知观念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是整个团队的事情。如果每个人认知都不同,对产品的发展路线的理解不一样,就很难形成合力,会导致产品在方向及细节执行等各个层面都出现问题。行为落地的结果可以由数据指标的反馈,也可由团队合力的成长来体现。
低维文明要想让自己步入高维文明,就需要升维自己的认知,打造产品独特优势,让自己处于没有竞争对手的无人区。一切产品的竞争,都是认知的竞争。 认知,是我最近感触比较深的。
插播一条:以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为例的业务补充(基础问题不再赘述,面授产品线太简单不赘述,不了解法考的建议放弃阅读或自己补课)。
培训业务就是一块魔方,业务推进就是在玩魔方。
一、培训图书的品牌力到底是什么?
答:填补产品时间线空白基础上的创新/差异/速度。
例1:如传统的客观题法条串讲阶段变训练题定位的2天版模拟题阶段。
例2:民刑先修2门变年前学好三大实体3门法变重点学科5门再变先修阶段8门。
例3:传统4册突破100分变8册背诵版。
例4:《分类真题》(3)延伸出《真题精粹》(7月)再变《一句话真题》(8月)(与《按年卷真题》(5月)平行)。

二、产品被市场同化的速度永远是更快的,被模仿被复制只是瞬间的事。
结论:
a.因此产品体系一定时间内同化是正常现象,是产品稳定的体现。
b.对于产品力低于3的产品(满分10分),应淘汰,但应与因销售策略决定销量的产品做区分。
例:模拟题,教材+真题+模拟一包三5月上市与背诵+模拟两件套7月上市有本质差异。

三、在极限免费模式下,学习包不能进行过度的轻量化处理,否则可能会对网络课程带来毁灭打击。
相应的,在避免学习包过度轻量化对网络课程带来不良影响的前提下,在关注免费课程逻辑与收费网络课程差异性逻辑的前提下。
应当推导出:与图书的同化类似,2014年开始至今的“服务”理念作为一个产品要素也已经不再超前;
从市场大环境下看,课程服务同样成为一种基本需求,成为稳定网络课程客单价的基本条件;而不是亮点和突破点;网络课程的突破点在于最大限度覆盖产品时间线,提高营收;
1.使产品多样化,准确的产品定位和判断阶段性的时间点:
客观:10、12、3、4、6、8、9
主观:4(网络)、6、7、8、9、10
PS:班型多样化处理,这又涉及到网授与面授以及整体的师资的布局、平衡、调度、成本、取舍、搭配等一系列综合问题。
2.基于核心名师的前提下:
a.注重知识性的内容研发。基于教辅水平的限制,起码是形式上的创新;如:真题精粹、一句话真题、BT重难点解析等等,此为增值服务核心。
b.独立的多体系课程开发。不是指简单的3-9月班,简单的分割为7-9班这种套班做法。
3.在师资团队上,建立211体系:核心名师(2)、新晋名师(1)、教辅体系(1)的三层体系;这也是在内容研发上保证产品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基本前提。
4.合理的对地面面授体系与线上直播体系进行分配,(录播课程与加盟视频,销售平台和对象不同而已)此为以上体系的核心要素。同时,需对免费与收费的逻辑进行最大限度的考量和思索,减少试错。
5.主观题与客观题整体重心产品不再讨论,18年—19年各家机构已经进行试错,已有确定结论,重心仍在客观题;主观题在其产品体系下需缩短核心产品的周期(并非全部缩短),无论面授或是网授,只存在对主观题阶段性产品继续细化和阶段性产品如何搭配的问题;另一方面,网络课的产品周期和销售周期比面授长。
6. 接5例如:《思维导图》2016年曾在学习包当中搭售,销量不佳。17年TP法考定位主观题用书,同样销量不佳;19年在主观题VIP中;基于核心配套教材作为一项增值服务给学员提供思维导图电子版,学生反馈良好;同样的18年作为尝试,在背诵版之上,针对8月推出了“精简背诵版(冲刺背诵版)”电子版在双微推广以及“主观题必备金句”效果极佳;由此,同冲刺背诵版匹配的一句话真题资料,就可以作为独立的8月21天突破网络班次进行推广销售;18年经测试,基于核心教材衍生的填空题,在3-5月周期效果不佳,但在7-9月效果极佳,可作为增值服务之一。
产品允许试错,但需要在一个低成本的环境下进行试错。
7.真正的完善和细化线上产品体系,才能进一步的覆盖法考在职群体,否则只是一句空话,周末班面授,只是传统针对在职群体的基本产品(录播与加盟),与网络直播课程不受空间限制的优势相比,缺乏灵活度和开设班次多样性的可能。
四.针对次年主观题二考考生最精准的首批获客渠道为主观题白皮书的购买用户。
五.关于新零售和omo模式。拜托,怎么业界大佬才提出来,我们一直是这么做的。 一定是打造三位一体或者四位一体的全时空营销模式,结合自身产品和服务的特点,合理配置资源,制定战略战术,实现品牌和利润双赢。
三、高等教育,核心代表是线上公开课(MOOC的典型)和成人学习知识付费。客户是成年人为主,以学习知识为主,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1、高职院校。
2、本科院校。主要是以民办的独立院校为主,因为当下很多独立院校会转设,高校可能会有3-5年黄金的并购期,目前市场上能够看到的优质高校资产会越来越少。
(这部分市场没有研究过,略。)
教育行业为什么这么火,2006年第一家教育上市公司就是新东方,从2014年开始是一个拐点,2014年有一个现象:
1、A股的上市公司可以做教育类资产的并购。
2、教育企业在港股出现了第一家上市公司,2014年的枫叶教育登陆港股。
2014年正好打开了整个教育产业的资本化、证券化的路径。到2015—2018年时,呈现出每年持续上升的趋势。从2014年到现在实际上已经过了五年的时间了,也就意味着整个教育行业走到今天,可能面临一个产业整合的阶段,所有的上市公司为了做大市值,可能会采用收并购的方式,上市公司的盈利规模、资产规模、企业价值提升的话,必须要通过收并购的方式去解决这些问题。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句话完美的概括了教育热,我们目前大概有9000多万户的中产(麦肯锡数据),到2020年大约会有2.2亿户中产家庭。这个背后的逻辑就是消费的爆发,而这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这2.2亿家庭里面,一定有大量的用户是要满足孩子教育的成长。
实际上在今天我们看到,不仅是中国,包括美国,甚至世界很多国家,都处在一个教育的高回报阶段,就导致了整个教育热,这个是没有办法的。今天我们看到很多家长说不想让孩子报那么多班,希望他快乐教育,但是你真要快乐教育的话,你要思考一下他未来的路径到底是怎么样子的。背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国家持续在教育上的大投入。
教育产业在2018年整个市场规模大概是2.6万亿,这里面比如说个人的培训占了大约25%,K12和STEAM占了22%,民办幼儿园占了14%多,这里面包括早教占8.9%,企业培训占5.8%。每个年龄阶段用户有用户的具体需求画像,相对应的有各种各样的业态。如果想创业,去选择的时候一定要分析一下这个细分赛道是什么样子的。
教育对于上至国家、下至个人都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其本质是复杂的,在多个维度具备双重属性。这决定了教育行业的特殊性,即教育经营不能产业化,不能完全按市场机制来运行。探讨教育行业之前,政策是重中之重。仅2018年新出台的关键教育政策就超过50条,涉及学龄前、中小学、职业教育、高校、教师等方方面面。正如,我们感受到的那样,教育政策的执行监管已经进入一个严肃性、常态化、强控制的阶段,无论是对从业者还是投资人,对于教育政策风向的把握都至关重要,市场需求和政府政策是引领教育行业的两架马车,教育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殊属性,注定了该行业监管政策的重要性。教育政策给予了教育活动的“合法性”地位,同时作为政府的一种垄断性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政府意志的方向,以及控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力度大小。
划重点:目前国家的政策态度,鼓励发展职业教育、素质教育、师资培训家庭教育,规范治理K12的应试和在线教育,严格限制学前(幼儿园),包括义务教育、国际教育。
新的政策环境变化、新的消费理念进步、新的科技手段深化,加上市场自我驱动和资本加持,构建了教育行业的万千气象。无论何时何地,在面对知识、信息、认知的更新迭代上,人只有通过学习来缓解匮乏感、焦虑感。所以说,教育是一生的功课。
教育行业的发展仍处在上升期,内容优化、服务升级、技术迭代等诸多因素还将继续带来更多变化与机遇,为行业注入更多想象力,而业务本身是所有的核心灵魂,打磨产品,构建壁垒是我们要思考的。
不管怎样,少年时我们学到的知识并不能伴随一生,可那时养成的习惯却能佑福多年。学习带来最大的快感,就是新的知识颠覆了自己多年积累的常识,打破固有的思维习惯。 认真地开始一项新技能的学习,王同学要开学啦。



天空湛蓝





静心读书 平心论事;虚心受教 大心容物。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思乎其外。
希望我们手忙心闲,看云的变幻,也看天空湛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4

帖子

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
发表于 2023-3-4 15:3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您对教育板块的整体输出,我现在找工作,就想做教育板块的,vipkid和高顿教育您觉得选择哪个比较好呢?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3-3-4 15:3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忘记说了,都是销售[耶][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多点娱乐

GMT+8, 2025-10-15 01:03 , Processed in 0.08686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