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5|回复: 0

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影响

[复制链接]

1

主题

3

帖子

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
发表于 2023-3-10 11:4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篇文章讨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影响。在正式讨论之前,简要叙述一下人类社会是如何运转的。
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演化史,就可以知道人类文明奠基于两三百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分化于一万年前新石器时代。
人类是一种动物,需要从自然环境中源源不断地获取物质能量才能生存,所谓“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人类与其余动物的不同之处之一是人类能发现客观规律,会制造和使用工具,能极大效率地提升从自然界获取物资的能力。
结合时代背景,由此可抽象出一个基本模型:人类组织——工业体系——自然资源。
其实在一开始,是无所谓工业体系的,因为钢铁产业是工业体系的骨架,新石器时代就没有钢铁,人类最开始使用的工具是石器,感兴趣可到石器时代遗址博物馆参观学习。
自然资源是不会自己主动变成人类生命发展所需的劳动产品的,主要有以下几道流程:
首先,人类主要通过工业体系从自然界获取资源,比如石油和各种矿石,由此可形成采矿业。
其次,将这些原材料输入工业体系,经过人类的层层加工,就可以输出为人类生命发展所需的劳动产品了,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制造业。
最后,将这些能满足生命发展所需的劳动产品按照一定分配规则送至人类组织成员的手中,用以保障组织成员生存和繁衍。
这其实就是人类社会基本的运转模型了,几百万年了,没有发生什么本质变化:组建组织和使用工具,进而高效获取自然资源,加工成生命发展所需的劳动产品,用以保障组织成员生存和繁衍。
由于人类至今也没有对人类总体产生一个清晰的认同,典型就是与战争相对应的几个基础划分标准,而物质生产劳动需要以人类组织的形式展开,所以这里引入一个叫“系统内人类”概念,即由部分人类个体通过结成一定社会关系形成的人类组织。
结合前面的内容阐释,给出生产力的概念,即系统内人类为了满足系统内人类生命发展的需要而改造自然的能力。
要探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影响,就需要对生产关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生产关系是人类个体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其三要素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地位和相互关系,由以上两个关系形成的分配、交换、消费关系。
1.先看“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就是可以用于满足生命发展需要的物质资源,例如前面说的工业体系和自然资源。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是不一样的,生活资料主要对应的是能直接满足生命发展需要的劳动产品,是由生产资料通过人类劳动转化而来的。
生产资料所有制分共有制和私有制两种类型,共有制和私有制是相对概念。假设有两个人类组织A和B,两部分生产资料C和D。人类组织A内部成员共有生产资料C,人类组织B内部成员共有生产资料D,那么生产资料关系“A—C”和生产资料关系“B—D”就是相对私有。
典型例子就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家族共有田产,土地(耕地)就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新中国建国之初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将生产资料的共有范围扩大了,包括人群规模和生产资料种类两个维度的内容。
2.再看“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地位和相互关系”。这点很容易理解,哪个组织成员的综合素养水平高、能力强,对组织发展的贡献大,哪个组织成员在组织中的地位就高。
典型例子就是班级里成绩好,对提升班级整体水平贡献大,为班集体获得荣誉多的同学在同学中的地位一般就比较高。对学术组织也是这样的,哪个组织成员做出的原创性科研成果质量高、数量多,对学术组织发展壮大的贡献大,哪个组织成员在组织中的地位就高。
需要说明的是,“等级”和“等级制”是不一样的。差异产生等级,但是差异是可以随着时间而变化的,等级制则是人为用制度的形式将差异固化。以种姓制度为例,虽然人与人生来是有差异的,但能力也是可以在后天培养锻炼的,不应该用制度的形式将利益分配固化,而应该创造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让不同集团间的人群实现有序流动,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按照实际贡献的大小决定社会地位,不能因为出身和人际关系等因素占据高位。
3.最后看“由以上两个关系形成的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理解了前两点,这点其实就容易理解了,关键是分配关系,因为分配完了才能交换和消费。
按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的例子有很多:在奴隶社会,奴隶直接就是奴隶主的生产资料,奴隶主可以完全占有奴隶的劳动成果;在古代农业社会中,地主虽然不参与粮食生产,依然能分得粮食产出;在非全民所有制企业中,有些资本家虽然整天吃喝玩乐不务正业,依然能获利颇丰。
需要说明的是,资产阶级和剥削阶级是不一样的,只能说二者有交集。重要的不是掌不掌握生产资料,重要的是否不劳而获。像个体户就掌握生产资料,但是靠自食其力谋生,不能说自己剥削自己。像那些崇尚官本位的官僚政客,整天贪生怕死、混吃等死、无所作为,还能享受优厚的福利待遇,就是剥削阶级的子集(集合概念)。剥削阶级不降低剥削率,终究难以善终,二者是充要条件。
按劳分配的本质就是按贡献分配,贡献大就多分,贡献小就少分。虽然贡献通常难以量化,但是人人心里都有杆秤,谁的贡献大还是很容易看出来的,贡献大小与分配数额成正比还是可以确定的。分配内容除了实物劳动产品,还有荣誉称号,例如“战略科学家”。
按需分配虽然不如按劳分配公平,但是按需分配有助于保障族群中的老幼病残孕等弱势群体的生命发展需要,是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例如,中国就有超过8500万人的残疾人群体,在生产劳动中的贡献总体上是比不上四肢健全的人作出的贡献的,但是依然要保障这部分人的生活需要,为其提供就业岗位和参与劳动的机会,这也是在维护基本人权。
说明一下,需要反对平均分配。人和人是有差异的,人和人作出的贡献是有大小的,这是客观事实。如果是平均分配的制度设计,必然会导致有部分人的收获比不上劳动付出,甚至是所得远远超过其劳动付出。做多做少一个样,甚至是有付出没回报,必然导致贡献大的劳动者消极怠工,进而影响生产力。
其实理解了生产关系的内涵,也就容易看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影响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主要是分配制度设计),直接影响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直接影响生产力。

备注:原创科研成果,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多点娱乐

GMT+8, 2025-10-12 09:36 , Processed in 0.27427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