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二者的关系中,生产力是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
a.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历史上的各种生产关系都是适应一定生产力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
b.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产物,只有当它为生产力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时才能够存在。随着生产力的展,原本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便由新变旧,走向自己的反面。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人们就要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a. 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b.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的实际过程和情形是十分复杂的,新的生产关系总体上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但并不排除它的某些环节或方面不适合生产力状况,而阻碍其发展.;旧的生产关系总体上基本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但也不排除它的某些环节或方面的调整和改变,能够暂时地、局部地对生产力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固然会阻碍其发展,而由于人为的原因使某种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水平,这种“拔高了”的生产关系也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形态发展的普遍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①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单纯以道德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标准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的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并且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作为判断时代变革的客观依据。
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把坚持发展作为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