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6|回复: 0

教育与教育学

[复制链接]

3

主题

7

帖子

1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2
发表于 2023-2-3 10:01: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育与教育学


01教育的概念与发展

  • 教育的概述
  • 教育的起源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二)教育的概念
1.广义的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

  • 更狭义的教育——思想教育活动。
补充:

社会教育的特点:
①对象的开放性
②内容的多样性
③媒介的多元化
学校教育的特点:
①职能的专门性
②组织的严密性
③内容的系统性
家庭教育的特点:
①启蒙性与长期性
②全面性与渗透性
③针对性与权威性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2.受教育者(学习者)——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教育中介系统/教育媒介)——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措施

  • 教育的属性
  •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 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历史性——教育随人类社会变化而变化
相对独立性、民族性、阶级性、继承性、社会性、生产性、长期性

  • 教育的功能
  • 按教育的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
——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社会发展功能社会功能(派生功能,衍生功能)

  • 按教育作用的方向划分
——正向功能+负向功能

  • 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划分
——显性功能(有计划性)与隐性功能

  • 教育的起源
学说观点代表人物地位口诀
神话起源说由神创造朱熹最古老的观点
生物起源说动物的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第一个正式提出本能生利息
心理起源说无意识的模仿孟禄
劳动起源说生产劳动米丁斯基、凯洛夫目前认为最正确农夫劳动爱大米
生活起源说社会活动与人类自身的发展杨贤江


  • 学校教育的产生
  • 学校教育产生的历史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
  • 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
  • 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应用
  • 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
  • 原始形态的教育
特点:两生三没

  • 为了生产和生活
  • 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 没有专门从事教育职业的人员和相对固定的教育对象
  • 没有固定的教育场所
  • 没有阶级性
  • 古代教育
特点:道统性、阶级性、等级性、象征性、刻板性、专制性
古代中国

  • 夏朝:
学校名称:序、校
教育目的:培养奴隶主贵族的武士
教育内容:军事训练(最重视)、宗教教育、人伦道德教育。
特点:历史记载最早学校产生在夏朝;司徒主管教化

  • 商朝
学校名称:庠、序、学、瞽宗
教育目的:培养尊神重孝勇敢善战的未来统治者
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军事教育、礼乐教育、书数教育
特点:甲骨文中得到证明学校出现;已根据不同年龄,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实际划分了教育阶段

  • 西周
礼=政治、伦理、道德、礼仪
乐=音乐、诗歌、舞蹈
射=射箭
御=驾驭马车
书=文字读写
数=算数
国学=大学+小学
乡学
教育内容:礼乐射御书数
教育特点:

  • 学在官府:惟官有书而民无书,唯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 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关不分
  • 官师合一:国学由大司乐主持,乡学由大司徒主管
  • 春秋
教育特点:官学衰微,私学兴起

  • 战国
稷下学宫=稷下之学
稷下学宫的性质:由官家举办而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且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稷下学宫的特点:学术自由、尊师重道、待遇优厚、不治而议论

  • 汉代
官学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
鸿都门学:研究文学艺术的高等专科学校。是世界创立最早的文艺专科学校
中央官学=太学、宫邸学、鸿都门学
地方官学=郡国学

  • 魏晋南北朝
西晋国子学的创立=为了满足士族阶级享受教育特权的愿望。也标志着中央官学的多样化、等级化更加明显

  • 隋唐
(1)国子监=隋炀帝设立,是我国历史上中央政府设立的专门教育行政部门,设置专门教育长官(国子祭酒)的开始
科举制=产生于隋朝,发展于唐朝,清末1905年废除。隋朝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产生
(2)
六学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学习儒经)      二馆 弘文馆+崇文馆
      书学、算学、律学(专科学习)

  • 宋代
(1)六大书院:口诀(白毛鹰约松石)
嵩阳书院—河南登封;应天府书院—河南商丘;岳麓书院—湖南长沙;
石鼓书院—湖南衡阳;白鹿洞书院—江西九江庐山;茅山书院—江苏江宁府

  •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 明清
八股取士→文字狱  1905年废除科举制
古代教育-古代中国(奴隶社会)
时间学校名称课程内容教育特征/选官制度
夏朝庠、序、学、校军事、宗教教育培养能射善战的武士
西周“国学”与“乡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政教合一、学在官府
春秋战国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显学百家争鸣
汉代中央官学=太学、宫邸学、洪都门学地方官学=郡国学(文翁兴学)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子学九品中正制
隋朝设立国子监科举制
唐朝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二馆=弘文馆+崇文馆
宋代书院盛行四书五经
明代学塾
清朝学堂1905废除科举制

古代西方

  • 古巴比伦
主要教育形式:书吏教育
学校:泥板书舍

  • 古代印度
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
教育内容: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
唯一教师:婆罗门教的僧侣—古儒
教育的活动: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 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古代埃及
宫廷学校一些普通课,包括读、写、书学、天文等基础知识;结业后实际锻炼,学专门知识有史可查西方最古老的学校
职官学校普通文化课程及专门职业教育教育工作与日常政务密切联系
僧侣学校天文学、数学、建筑学、水力学、医学以及科学为主最高学府
文士学校传授书写、计算、打关法令的知识,有的还教授数学、天文和地理等设置最多的学校


  • 古代希腊、罗马
古希腊—智者=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
贡献: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
首先将“七艺”中的前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确定下来。
教育目的:培养政治家

  • 古代的雅典、斯巴达
  • 古代雅典
教育目的: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
教育内容:形成最早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体系
特点:崇文

  • 古代斯巴达
教育目的:军人和武士
教育内容:五项运动竞技——赛跑、跳跃、掷铁饼、投标枪、角力/摔跤
特点:尚武,重视女子教育

  • 中世纪的欧洲
  • 教会教育
七艺=三科+四学
三科(智者)=文法、修辞、辩证法
四学(柏拉图)=算数、天文、几何、音乐
教育目的:培养教士和僧侣
教育内容:七艺

  • 骑士教育
教育目的:培养封建骑士
教育内容:骑士七技=游泳、投枪、击剑、骑马、打猎、弈棋、吟诗

古代世界
国家学校名称课程内容教育特征
古巴比伦泥板书舍书吏教育
古印度僧侣是唯一的教师《吠陀》宗教教育(婆罗门+佛教)
古埃及文士学校文字、书写、执政能力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古希腊雅典学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崇文
斯巴达学校军事体育、政治道德尚武
西欧中世纪教会学校僧侣学校、天主教学校七艺教会学校:简单的读写算僧侣学校:培养僧侣和统治人才教会学校:对贫民子弟进行宗教教育
骑士学校骑士七技小众封建领主的家庭教育


  • 近代教育
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
与古代教育相比,新特征:

  • 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 教育日趋普及和多样化
  • 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一)中国
中国
教育内容主要成就指导思想
洋务运动时期西文和西艺创办新式学堂留学教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
维新运动时期教育改革;设立京师大学堂废除八股取士,改革科举制度实力讲求西学,普遍建立新式学堂
清末新政时期教育改革:建立学制,废科举,兴学堂留学教育

  • 中国
    教育内容主要成就指导思想
    洋务运动时期西文和西艺创办新式学堂留学教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
    维新运动时期教育改革;设立京师大学堂废除八股取士,改革科举制度实力讲求西学,普遍建立新式学堂
    清末新政时期教育改革:建立学制,废科举,兴学堂留学教育

  • 中国
    教育内容主要成就指导思想
    洋务运动时期西文和西艺创办新式学堂留学教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
    维新运动时期教育改革;设立京师大学堂废除八股取士,改革科举制度实力讲求西学,普遍建立新式学堂
    清末新政时期教育改革:建立学制,废科举,兴学堂留学教育

中国
教育内容主要成就指导思想
洋务运动时期西文和西艺创办新式学堂留学教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
维新运动时期教育改革;设立京师大学堂废除八股取士,改革科举制度实力讲求西学,普遍建立新式学堂
清末新政时期教育改革:建立学制,废科举,兴学堂留学教育

  • 中国
    教育内容主要成就指导思想
    洋务运动时期西文和西艺创办新式学堂留学教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
    维新运动时期教育改革;设立京师大学堂废除八股取士,改革科举制度实力讲求西学,普遍建立新式学堂
    清末新政时期教育改革:建立学制,废科举,兴学堂留学教育

  • 中国
    教育内容主要成就指导思想
    洋务运动时期西文和西艺创办新式学堂留学教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
    维新运动时期教育改革;设立京师大学堂废除八股取士,改革科举制度实力讲求西学,普遍建立新式学堂
    清末新政时期教育改革:建立学制,废科举,兴学堂留学教育

  • 中国
    教育内容主要成就指导思想
    洋务运动时期西文和西艺创办新式学堂留学教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
    维新运动时期教育改革;设立京师大学堂废除八股取士,改革科举制度实力讲求西学,普遍建立新式学堂
    清末新政时期教育改革:建立学制,废科举,兴学堂留学教育

  • 中国
    教育内容主要成就指导思想
    洋务运动时期西文和西艺创办新式学堂留学教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
    维新运动时期教育改革;设立京师大学堂废除八股取士,改革科举制度实力讲求西学,普遍建立新式学堂
    清末新政时期教育改革:建立学制,废科举,兴学堂留学教育

中国
教育内容主要成就指导思想
洋务运动时期西文和西艺创办新式学堂留学教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
维新运动时期教育改革;设立京师大学堂废除八股取士,改革科举制度实力讲求西学,普遍建立新式学堂
清末新政时期教育改革:建立学制,废科举,兴学堂留学教育

  • 中国
    教育内容主要成就指导思想
    洋务运动时期西文和西艺创办新式学堂留学教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
    维新运动时期教育改革;设立京师大学堂废除八股取士,改革科举制度实力讲求西学,普遍建立新式学堂
    清末新政时期教育改革:建立学制,废科举,兴学堂留学教育

  • 中国
    教育内容主要成就指导思想
    洋务运动时期西文和西艺创办新式学堂留学教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
    维新运动时期教育改革;设立京师大学堂废除八股取士,改革科举制度实力讲求西学,普遍建立新式学堂
    清末新政时期教育改革:建立学制,废科举,兴学堂留学教育

中国
教育内容主要成就指导思想
洋务运动时期西文和西艺创办新式学堂留学教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
维新运动时期教育改革;设立京师大学堂废除八股取士,改革科举制度实力讲求西学,普遍建立新式学堂
清末新政时期教育改革:建立学制,废科举,兴学堂留学教育



  • 西方——人文主义
代表人物:意大利的维多利诺,尼德兰的埃拉斯莫斯,发过的拉伯雷和蒙田
基本观点:赞扬人的价值和尊严,宣扬人的思想解放和个性自由,提倡学术,尊崇理性
教育目的:不再是培养神职人员,而是开始注重身心和谐发展
课程设置:古典文学、书学和自然科学开始称为重要课程
基本特征:
人本主义:尊重儿童天性,人的力量及价值被充分肯定
古典主义:古为今用、托古改今
世俗性: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这是人文主义教育与中世纪教育的根本区别
宗教性
胡森:

  • 教育入学机会均等
  • 教育过程均等
  • 教育结果的均等
贵族性:并非大众运动

  • 20世纪以后的世界教育
特点:

  • 教育的全民化
教育的民主化

  • 教育机会均等
  • 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 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民主化
  • 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教育的终身化
耶克斯利在《终身教育》书中最早提出“终身教育”的概念
法国教育家:
保罗 朗格朗 最早系统论述

  • 教育的民主化
  • 教育的多元化
  •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 教育的终身化
全民教育与终身教育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两大思潮。他们既是当今世界教育的改革方向,又是今后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02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 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描述和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解释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中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

  • 研究对象与任务
  • 教育现象/教育事实: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 教育问题(内在动力)
  • 教育规律(根本任务):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与关系



产生与发展

(一)萌芽阶段
时间: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教育学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称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 孔子
  • 重视教育的作用
社会功能:提出“庶富教”的思想,提倡经济先行。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
个体功能:孔子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持肯定态度。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习相远”

  • 有教无类——相对公平
  • 教育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最高道德准则:仁 / 道德规范:礼
道德教育的内容:礼、仁
要求: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


  • 教学内容:文、行、忠、信
特点:
①偏重社会人事,而不是崇拜神灵;
②偏重文事,有关军事知识技能的教学居于次要地位
③轻视克己与生产劳动

  • 教学方法:
①学思行结合
②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世界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
③因材施教—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
④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
(6)教师典范:
学而不厌、温故知新、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爱护学生、教学相长。

  • 《学记》——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教育学的雏形”
  • 教育与个体的关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藏息相辅
  • 强调启发性教学原则: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勿抑,开而勿达
  • 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学不躐等
  • 教学相长原则: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 长善救失原则:
  • 师道尊严(教师观):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 孟子
  • 性善论
  • 教育的作用:扩充善端
  • 教育的目的:明人伦
  • 论理想人格:大丈夫
  • 论教学:深造自得-尽信书不如无书;盈科而进;教亦多术;专心致志
  • 墨子
  • 素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 理想社会:兼相爱,交相利
  • 教育目的:培养兼士/贤士
  • 教育内容:政治与道德教育、科学和技术教育、文史教育、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
  • 三表法=衡量人的认识和言谈是否正确的三条标准
第一表:“有本之者”——“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历史的经验和知识。
第二表:“有原之者”——“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依据民众的经历,以广见闻。
第三表:“有用之者”——“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人民百姓之利。”——必须在社会实践中检验思想与言论的正确与否。

  • 教学方法:主动、创造、实践、量力(中国教育史上首先明确提出“量力”教学方法)
  • 获得知识的途径:亲知闻知说知
  • 荀子
  • 性恶论
  • 教育的作用:化性起伪
  • 教育目的:培养大儒
  • 学习过程:闻见知行
  • 尊师重教:最为提倡尊师:“师云亦云”
  • 苏格拉底=西方最早实行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
  • 教育目的:培养治国人才。
  • 教育首要任务:教人学会做人(道德)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
  • 德育论:美德是否可教
  • 教学方法:苏格拉底法(问答法/助产术/产婆术)
步骤: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

  • 柏拉图
  • 代表作:《理想国》《法律篇》
  • 学习即回忆:学习并不是从外部得到什东西,它知识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
  • 教育目的:哲学王,第一次提出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手段之一
  • 重视学前教育:“寓学习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 教育内容:提出广泛的教育内容(算数、天文、几何、音乐)和智者的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合称为七艺
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被称为三大里程碑。

  • 亚里士多德
  • 著作《论灵魂》、《政治学》。
  • 教育思想:灵魂论与教育
  • 教育应该把体育、德育、智育结合,使人得到多方面和谐发展(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论述了身心和谐发展教育问题)。
  • 教育目的: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
  • 教育作用:最早提出了教育适应人的自然(天性)发展的思想。
  • 教育思想: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做出年龄分期的教育家。“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
  • 论自由教育:自由教育,也称为“文雅教育”:闲暇时间+自由学科
  • 昆体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欧洲古代教育理论的最高成就者(集大成者)
  • 代表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西方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 教育目的: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的人
  • 学习过程:模仿——理论——练习
  • 班级授课:提出分班教学的思想=班级授课思想的萌芽
  • 独立形态阶段
教育学已具有独立的形态,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教育问题的论述,逐渐从现象的描述过渡到理论的说明,重视教育要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天性,开始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来论述教学问题。
采用思辨式的演绎和推理,未能运用实证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因而,他们的教育著作还未达到真正科学化的地步。

  • 培根
科学归纳法第一人   知识就是力量
1623年,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文中首次提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

  • 夸美纽斯
捷克伟大的教育家和爱国主义者

  • 代表作(1632)《大教学论》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近代最早的教育学著作被誉为教育学之父.
  • 教育目的:宗教目的(为来世生活做好准备),现实目的(为了现实的人生服务,培养学问、德行、虔信的人)
  • 教学思想:泛智=普及教育,统一学制
  • 教学制度:首次系统的论述了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
  • 教学内容: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重视道德教育
  • 教学原则:教育适应自然原则;直观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循序渐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 康德
  • 著作《康德论教育》
  • 教育万能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 贡献:最早在大学讲授教育学
  • 卢梭
代表作《爱弥儿》

  • 自然教育理论:培养自然人(消极教育论、自然后果法)
  • 人性本善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 认识论:主张感觉是认知之源。
  • 洛克
代表作《教育漫话》

  • 教育目的:培养绅士
  • 教育形式:家庭教育
  • 教育内容:在教育史上第一次将教育明确划分为德育智育体育三大组成部分
  • 白板说
  • 裴斯泰洛齐=初等教育之父/慈爱的儿童之父
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

  • 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 初等教育各科教学法
  • 要素教育论:认为初等学校的各科教学应该从基本的要素开始,然后逐渐转到日益复杂的要素,促进儿童各种天赋能力全面和谐发展
  •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 提倡实施“爱的教育”
  • 赫尔巴特
  • 地位:现代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代表人物,科学教育学之父
  • 代表作:《普通教育学》(1806)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
  • 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
  • 旧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 提出四阶段教学理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 教育性教学原则
  • 教育目的=可能的目的+必要的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多点娱乐

GMT+8, 2025-10-13 16:14 , Processed in 0.10131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