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2|回复: 1

关于经济的思考(一)~财富与生产力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3-3-5 08:2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提醒:本文章,来源于业余人士。俗称民科,所引概念不准确,望不影响理解。
一、第一部分:财富与价值

价值定义: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财富定义:大自然等价劳动+人类劳动价值的剩余(未折旧、未消耗的价值)
下面进行简单阐述。
(一)、自然劳动创造的价值包括:
①、大自然的劳动价值
比如煤矿、铁矿、石油、木材,可视作自然劳动创造的价值。它们已经是成品或半成品,我们定义它们叫自然劳动价值财富
②、大自然的生产力
比如太阳能、土地、环境与生态;这些能够创造自然劳动价值,或者能作为生产要素供人类创造生产价值,或能提升大自然生产力本身的要素,我们定义他它们叫自然生产力财富。
自然财富=自然劳动价值财富+自然生产力财富。
其中,自然生产力是劳动价值的增量因素;也能够被人类活动所影响。
③、点名几个自然财富:
(1)、金、银、钻石等贵金属。
按照经典的劳动价值论,金、银、钻石的生产资料属性不大,主要依靠稀缺性定价。这里把它们定义为财富,但不属于自然价值财富。
(2)、矿藏:比如煤矿、石油
按照经典的劳动价值论,单考虑燃烧功能,一吨煤的价值,约等于1吨木炭。刨去活性炭等功能作用,木炭的价格也远高于煤炭。而且,煤炭已经挤压了木炭的燃烧功能。
一吨石油的价格,对标一吨植物油的价格,应该只有几分之一。
所以说,我们对矿藏定价,并没有依据自然劳动价值。依据的仍然是供求关系和采矿成本。
(3)、土地
土地是最特殊的自然财富。它同时承载了太阳能,又便于计量、占有和分割。它是人可以私有的,唯一不会折旧生产资料属性财富。
小结:自然创造的财富,是劳动价值论未予承认的财富。由于自然财富主要依据供求关系定价,最终其价格很少围绕价值波动。
因此,经典劳动论把它们试做生产要素、生产资料。对于,我们必须申明,自然财富长期以来,是估值过低的。
讨论人类活动的总体得失,要意识到这个估值是很低的。
(二)、人类劳动创造的财富:
①、人类劳动价值的剩余。
价值是劳动创造的,这里解释,什么叫做价值的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最终都会被消耗。这里定义:价值的剩余,叫做人类劳动价值财富
这里举例:我们粗略把劳动看做商品生产和服务生产。之前两者区分很明确,商品是实,服务是虚。
后来,人们认识到商品和服务是同一种东西,都会消耗。
如果你享受了一次按摩,从按摩师停手的一刻起,服务就消失了;
如果你理了一次头发,大概15天后,你的头发长长,这次服务就消失了;
如果你买了一台车,那么大概15年后,这台车报废时,这个商品就消失了;
如果是加了一次油,那么600公里后,这箱油就消失了。
商品和服务,本质上是一模一样的东西。都有折旧和消耗。我们认为,尚未消耗的那一部分,是财富。
②、人类的生产力
比如生产设备,未折旧的那一部分,属于人类劳动价值财富。同时,它也属于生产力的一部分。
除劳动力外,生产力包括:生产资料、工具、科技、组织形式几个要素。
原始生产资料,来源于自然劳动,这里忽略,不再重复计算;
工具,是人类劳动价值财富的剩余。本身为生产力服务,计入生产力财富。
科技是人类劳动的结晶,归属于生产力。
组织形式,也是一种生产力财富。比如有一个运营的厂家,其估值较高;一旦停止运营,很多设备只能卖二手货,甚至废品。
小结:社会财富=自然劳动价值剩余+自然生产力+人类劳动价值剩余+人类生产力。
其中:价值剩余是存量。生产力是增量。人类行为既影响存量,更影响增量。如果用等量用途估值,人类视作生产资料的自然劳动结果,价值是被严重低估的。某一个盈利的生产行为,也许只是赔本买卖;如果破坏的是自然生产力,那么,也许这个自然生产力,远优于人类的某些生产力。
二、第二部分:财富与生产力的关系

上文说到,财富应该包含生产力,和劳动要素。生产力和劳动要素,又是财富的导数。
现在,我们看一看,两种有什么具体关系。
这里,我们假设有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科技十分发达。上文说过,科技是生产力的一部分,也是劳动的结晶。
现在,这个国家建造了千年不毁的房子,建造了千年不坏的道路。这些房子和道路,就是人类劳动创造的结果财富
千年不坏,说明近一千年,不会有重建需要。因此,易知,这个国家拥有结果财富,容易丢掉生产力财富
简单交代过程:建筑业就没有了~建筑技工和机械就没有了~生产机械和教育技术的行业,也就没有了。
这时候,这个国家很担忧。一千年后,怎么办?或者突发地震,需要修补,怎么办?我们会不会,失去建造方面的生产力?
只有把房子和道路修的慢一点,烂一点儿,才能维持这个基本的生产力。想要维持更大的生产力,还需要把房子和道路修的更烂。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生产力和财富,本身呈现一定的悖论。如果财富很少时,这种悖论还不明显。一旦财富很多,生产力旺盛,那么这种悖论不可调和。
我们再追加第三个矛盾项:分配。
就业是分配财富的主要方式。如果财富很多了,生产效率也高,然而还需要兼顾就业。这时候,人需要创造更多需求。
这时候,生产力为了满足人类需求而存在,将有一小部分变成了需求为了生产力而存在。
这种矛盾,是纯市场经济无法避免的。
现在,假定出现第二种经济模式:训练模式。我们养一批人,每天训练盖房子和修路,训练生产劳动工具,保障这个生产能力不下滑。这样,就解决了生产力财富下降的问题。
这样,问题解决了。新问题又来了,还是那个就业。因为生产效率非常发达,用不到这么多人。不仅修路盖房子用不到这么多人,连种地、各种行业都算上,也用不了这么多人~连所有的第三产业。
除了房屋和道路,我们还生产了永久作物大棚。在大棚里面,有千年不坏的自动化播种、劳动、采摘或收割设备。我们还生产了千年不坏的自动化生产线。我们还生产了千年不坏的按摩机器人和理发机器人。这些都需要储备技术、资料和人才。
那另外的人,将如何就业?
于是新的解决思路又来了:雇佣更多的人,干无意义的事儿,比如:派一半的人,去山顶推石头下山;在派一半的人,去山下捡石头,运回山上。我们做无用功。
于是有人会想:人,非要折腾,才行吗?是的,按照经典熵寂理论,人是耗散结构。
有人说:现阶段,讨论这些是否太早?目前,该没有出现任何迹象?目前的主要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不足以满足需求。
实际上:生产力与财富悖论,导致无用的浪费,已经出现了。这种浪费,早就已经及其严重,并早已影响到生态和环境。这种称为:后备财富
三、第三部分:纯市场经济为何会造成巨大浪费?

我们既要结果财富,还要生产力财富,还要就业岗位,用于保障分配。上文说过,有些需要,是为了兼顾三者,所创造的。
这一部分相当难说清楚,举例说明的话,很容易陷入孤证状态,我只能尽量。
①、把牙膏的口径做大一点,这样用户会不知不觉多挤出来牙膏。从而带动牙膏需求量。
②、五家灯泡厂一起约定,灯泡的使用寿命不能超过1000小时,这样客户的数量会增加。灯泡厂做出这样的决定后,商店老板也高兴了。
这两个例子,虽然说明了一些,但是,远远不足证明:浪费的广泛性。
因为,从微观来看,经济行为的每一个行为,都合情合理,并没有丝毫浪费;
只有从宏观来看,才能发现这种浪费多么巨大。多么像抬石头上山,然后推下来。
(1)、为什么微观没有丝毫浪费?
这里以私家车为例:环保主义者认为:我们不应该发展私家车。
环保主义者提供了一个模型:充分发展公交;让摆渡车解决好“最后一公里”;让出租车、租赁车解决“个性化需要”。
这样,不仅解决了若有需要,还解决了能耗、污染、堵塞问题。还减少了道路需要,进一步低碳节能。
可是这个模型,存在巨大的问题:微观看,经济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且日益丰富的需求。而日益丰富这个概念,本身又包含了自有,自驾,个性化买车(大车小车,黑车白车等)。
按你这个微观角度来看,汽车业一点儿都没有浪费。买车,是很多人的心愿。
放在任何一个行业。比如浪费资源的过度包装。从厂商推广需要,到消费者需要,似乎都不曾发生任何浪费。
既然,哪里都没有浪费,那么,本文说有巨大的浪费,不就是无稽之谈吗?
不是,这种浪费是宏观意义上的浪费。这种浪费其实极大。
我们把需求,定义为“初心”。我们把劳动,定义为路径。两点之间,原本直线最短。可是,由于大家都在拼竞争,做内卷,大量的劳动被内耗。最终,我们走的路,是内耗最多的一条路。
这时候有人会想:竞争不是为了成本下降吗?最终也会带来价格下降?
这时候,凭借我的观察。成本似乎从来没有下降过。利润的下降,增加的是环节。这些环节,似乎不全是低碳节能的服务业。
举一个例子:湖南平江小鱼仔。每几条小鱼包装在一个铝塑袋里面,这是竞争导致的结果。那么,这个精美的包装,浪费了铝材不?
这个例子还是不明显,因为这个包装增加了运输便利性。另外,把一个简单的东西做精致,做奢侈,是有助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所以,这个例子不太恰当。关于奢侈行业的正向作用,以及不平均分配的重要作用,日后会有论述。
如果用宏观概念来举例,会是什么样呢?工农服务业真实价值?该价值与经济表观并不对等?好像也没有足够的说服力。
况且,前文所说,由于增加了环节,导致了浪费。其实环节增加也能降低浪费。环节增加了,货币的流通次数就增加。否则解决不了的那一部分就业需求,会想办法浪费别的资源,来参与社会分配,总不能排除在外吧。
最终想到了GDP。GDP的计算方式,将最大程度的揭示解释浪费现象。
说明:GDP现在不受吹捧,因为有弊端,但是,GDP的重大意义,导致它永远不能够被忽视。
四、第四部分:GDP揭示的市场经济巨大宏观浪费

①、GDP的计算方式有三。
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这三种计算方法,得到的GDP相同。
生产法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其中折旧为负值
收入法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支出法GDP=最终产品(包含进出口因素)
我们看到,生产法和收入法,是按照每一个生产环节,计算GDP;支出法,是按照最终产品,计算GDP。
这时候我们应当发现:假定我们的最终产品是钢材,而煤矿和铁矿都没有进口的话。
按照三种GDP计算方式,钢材的价值=人类各环节的劳动价值。如果把买矿的资金,计入国家行政业GDP。那么,煤矿和铁矿相当于没有价值
也就是说,劳动价值论,不承认自然劳动创造的价值。如果承认自然劳动价值,那么国家出租矿山的GDP,不应视做GDP。顶多算是平买平卖。
这里混淆了价值与价格。理解就好,谢谢。GDP、劳动价值论,忽略了自然劳动。这不算什么,最重要的是,不要忽略对自然生产力的破坏。这是赔本买卖。
②、GDP计算的正向性。
现在,我们忽略自然劳动创造的价值,以及自然生态财富。仍然用人类劳动价值论来看GDP,就发现,GDP具有正向性:无论是破坏还是修复,都有一部分被计入GDP。
假设:我们修了一条路,这条路投资100万,修好的路价值100万。先仅仅看这条路,创造的GDP是100万元。这条路能用10年,但是后面的十年,并不会统计这条路的折旧。
每年花10万元,修理这条路的话,新增的GDP是10万元。并未扣除折旧10万元。当然举企业设备为例的话,会扣除折旧。
这里,放大一下GDP的正向性。每年花出去10万元,货币并没有消失。它会流动几次,因此带动了其它GDP。
也就是说,这条路会折旧,会修补。相对于这条路不会坏(假设啊)。给社会财富并不带来增加,但是对GDP增加,就业分配呈现了正增加。这就是GDP计算的正向性。
对不起,我又想起了熵增,准静态过程,利用效率等化学理论。
也就是说,某些经济行为,起到的是保持或增加生产力作用,是分配作用,本身不怎么有用。
或者说,推石头上山,再扔下来。这样的无意义劳动,也能够提升生产力,增加社会分配。
文字水平有限,有不周到不详尽之处,希望理解就好。
五、第五部分:出路

现在,我们通过财富、价值、生产力、分配的关系,揭示了一个人类内部竞争,内耗导致一部分经济行为无效的事实。
如果把这个事实放大,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人类的简单市场行为,会导致无限消耗。这种消耗,会影响生态、环境,危及人类自身。
而且,根据熵寂理论,无论人们如何禁欲,这种消耗也是无限的。如果人类和自然的劳动,带来的消耗,小于自然恢复能力。那么理论上,就会带来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并非永远可享,只不过是享受时间变长而已。
那么,有没有一个好的办法,能延长可持续发展,让人类享受的时间更长呢?
人类,各有各自的行为,思想行为无法统一。提出办法,必须有实操性。我们看一看,有什么因素,会给人们团结起来带来困难?
为什么外部竞争,会带来非优选择?
~参照下文“经济思考(三)~体系与环境”,在专栏另外一篇。

尝为天下计,每欲夜观天象(实不能为),然雾重星稀,终不能行。日夜冥思,偶得一论,目前人类之显学,谓之增长者,实不可久持也。

较诸西东文化,西方之普世价值,东方之传统美德,皆有扬真善美之意。听之极似,然有区别,细微至不易察觉。虽不易察,悬殊极大,区别最大者,在乎人欲。

西方之欲,索取无度;东方之欲,俭以养德。

程朱曰:存天理,灭人欲;老子曰:小国寡民;孟子约:不患寡而患不均。此等灭人欲法,亦有失偏颇。况孰为天理?孰为人欲?孰可代民而自定耶?小国寡民,而无桃源天障,岂能久哉?寡而均者,在均岂在寡乎?

索取无度者,船坚而炮利;士农工商之序分,不足存国存身。假使国存身存,又有何益处于小民哉?兴亡百姓俱苦而已。

然当世之显学,似全在无度之索取;久不能持?欲招刀兵之祸乎?或致天之怒灭耶?显学之经济,全在市场,市场糜费而内耗;经济本意,原在经世济民,世人忘之已久也。

目测将来之天下,必然有一显学出,该学光芒。照射四方,尽取东西两学之利,而尽去两学之弊。何也?存扬人欲,摒弃内耗,攒微观之糜耗,兴森林,旺草原,陆地六分,工农人居占一,其余归于自然,自然必还以天佑。如此行为,正呈圣经所载巴比塔之旧貌。彼时,天人合一,生生不息,可谓长治而兴隆不绝也。

或呜呼哉而已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3-3-5 08:28: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不输方家,更接地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多点娱乐

GMT+8, 2025-10-12 17:39 , Processed in 0.08464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