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4|回复: 0

考研政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笔记

[复制链接]

2

主题

4

帖子

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
发表于 2023-4-7 11:0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绪论
(P3)时代新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1、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2、提升思想首先素质与法治素养。
补充:1、道德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两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首先规范的要求高于法律规范,违反首先规范不一定违反法律规范。
  2、爱国主义、诚实守信、尊重他人权利、男女平等,都属于道德范畴又是法律规范。
第一章 人生的青春之问
(P14)正确的人生观:1、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服务人民,奉献社会”;2、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认真、务实、乐观、进取;3、人生价值的评价与实现,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个体自身条件出发,不断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和本领。
(P20)辩证对待人生矛盾:1、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2、树立正确的得失观,不要拘泥于个人利益得失,不要满足于一时的得,不要惧怕一时的失;3、树立正确的苦乐观,苦与乐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4、树立正确的顺逆观,顺境和逆境是人生历程中两不种的境遇。
(P25)成就出彩人生:与历史同向,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在。
补充:1、人生价值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2、评价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实践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促进了历史进步。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
3、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最根本的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
4、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最重要的就是看一个人是否用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国家和社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
5、人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6、青年的担当是决定人生价值的最大法码,是影响时代发展进程的重要力量。
第二章 坚定理想信念
(P29)理想的内涵与特征:超越性、实践性、时代性。
(P30)信念的内涵与特征:执着性、多样性。
(P31)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1、理想信念昭示奋斗目标;2、理想信念提供前进动力;3、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
(P33)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原因:1、马克思主义体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2、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3、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生命力。
(P3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
(P39)理想与现实是对立统一的。
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P41)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1、个人理想以社会理想为指引;2、社会理想是对个人理想的凝练与升华。
补充:1、信仰是最高层次的信念,具有最大的统摄力。
2、社会理想的实现归根到底要靠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并体现在实现个人理想的具体实践之中。
第三章 弘扬中国精神
(P48)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1、以爱国主义主为核心的民族精神;2、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3、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辩证统一,两者紧密关联,都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P53)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1、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2、激发创新创造的精神动力;3、推进复兴伟业的精神定力。
(P55)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1、爱祖国的大好河山;2、爱自己的骨肉同胞;3、爱祖国的灿烂文化;4、爱自己的国家。
(P57)新时代的爱国主义:1、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2、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3、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4、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
(P61)做忠诚爱国者:1、维护和推进祖国统一;2、促进民族团结;3、增加国家安全意识。
(P70)做改革创新生力军:1、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2、增加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3、
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补充:1、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首先表现在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互关系的独到理解上。
2、一个人对祖国忠诚程度的试金石是其对人民群众感情的深浅程度。
3、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
4、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爱国主义,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就不是永恒的。在阶级社会中,爱国主义具有阶级性。
5、文化是培养民族心理、民族个性、民族精神的摇篮。
第四章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P7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P78)坚定的核心价值观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价值内核。
(P84)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1、扣好人生的扣子;2、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补充:1、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
2、在整个上层建筑中,国家政权是核心。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厚的历史底蕴、坚实的现实基础、强大的道义力量,为我们坚定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先进性、人民性和真实性而居于人类社会的价值制高点,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
第五章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P91)道德的本质。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则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1、道德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2、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3、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P93)道德的功能:认识功能、规范功能、调节功能。
(P94)道德的作用是指道德的认识、规范、调节、激励、导向、教育等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
(P96)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1、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2、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3、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4、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5、强调道德修养,注重首先践履。
(P102)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1、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4、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5、修身自律,保持节操。
为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革命道德的灵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贯穿中国革命道德始终的一根红线)。
(P107)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是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P122)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P117)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P130)向上向善,知行合一:向道德模范学习,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引领社会风尚。
补充:1、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归根结底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
2、道德评价是道德调节的主要形式。
3、奉献社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中最高层次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高目标指向。
4、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聚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道德建设中具有基础性作用的是个人品德。
5、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
6、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更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第六章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P138)法律的含义。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和实施的行为规范。法律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P140)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
(P14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法律制定、法律执行、法律适用、法律遵守。
(P144)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在全面依法治国中具有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
(P149)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党的领导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社会主义法治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
(P152)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政治制度,主要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P153)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两种基本形式。全民所有制即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决定着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
(P154)实体法律部门包括宪法相关法、民法相关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等。
(P16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内容:1、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2、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3、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4、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P164)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指导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全民守法。
科学立法的目标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
严格执法: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全民守法:增加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两种说法: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人民幸福,尊重和保障人权;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法治国家,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
(P166)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P174)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法律至上、权力约束、公平正义、权利保障、正当程序等。
(P179)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信仰法律、遵守法律、服从法律、维护法律。
(P185)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不可分割,相互依存。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平等,是现代法治的基本原则,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方面。
(P187)我国宪法法律规定了公民享有一系列权利,主要包括政治权利、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社会经济权利、宗教信仰权利和文化权利等。
(P191)公民应履行的基本法律义务: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2、遵守宪法和法律;3、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4、依法服兵役;5、依法纳税。
(P193)法律责任主要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民事责任是指由于违反民事法律规定、违约或者由于民法规定所应承担的一种法律责任。民事责任主要是财产责任,也可以是以人身、行为、人格等为责任承担内容的非财产责任。在法律允许下,民事责任可由当事人协商解决。
行政责任是指因违反行政法或因行政法规而应承担的责任。对行政违法者的制裁包括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
刑事责任是指行为人因其犯罪行为所必须承担的由国家司法机关代表国家依法所确定的否定性法律后果。
补充:1、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
2、宪法保障是权利保障的前提和基础;立法保障是权利保障的重要条件;行政保障是权利保障的关键环节;司法保障是公民权利保障的最后防线。
3、人身权利是公民参加国家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基础。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罚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5、我国法律监督机关是人民检察院。
6、从广义上,法律执行指国家机关及公职人员,在国家和公共事务管理中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在狭义上,法律执行则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活动,也被称为行政执法。行政执法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重要环节。
7、人民政府是国家行政机关;人民政协是爱国统一占线的组织,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
8、法律制定是国家对权利和义务,即社会利益和负担进行的权威性分配;法律的执行、适用、遵守则是把法律规范转化为法律实践,把法定的权利和义务转化为现实的权利和义务。
9、行政执法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重要环节,必须坚持合法性、合理性、信赖保护、效率等基本原则。
10、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党的领导,体现在党的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11、科学立法以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为目标。
12、公平正义主要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救济公平。
13、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14、机会公平包括:起点平等、发展平等、代际平等。
15、政治权利包括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表达权、民主管理权、监督权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多点娱乐

GMT+8, 2025-10-13 16:14 , Processed in 0.12042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