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0|回复: 1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复制链接]

2

主题

5

帖子

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
发表于 2023-4-10 21: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外国现代教育  
<hr/>新教育运动

一新教育运动的形成和发展

新教育亦称新学校运动,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即以建立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新学校作为新教育的实验室为其特征。


  • 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在英格兰的德比郡创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标志这教育运动的开端。
  • 其后,德国利茨推动了“乡村之家”运动,
  • 法国的德莫林开办了运动学校。
  • 各国新学校的国际交流促进了1899年的瑞士教育家费力耶尔在日内瓦建立的“国际新学校局”,
  • 1921年在法国加来成立“新教育联谊会”并出版了杂志《新时期的教育》。
1922年提出七项原则,强调

  • 活动以及儿童个人自由而完善的发展
  • 儿童中心的教育目标
  • 1942年,通过教育宪章,,强调教育机会均等,已符合世界性普及教育的需求
1966年现世界教育联谊会改名为世界教育联谊会,标着者新教育运动作为一场运动的终结。
  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实验
1雷迪的乡村寄宿学校
以11到18岁男孩为对象,以把他们造就新型的英国各种阶层人士为目的。学校课程包括体力和手工活动、艺术和想象力的课程、文学艺术和智力课程以及社会教育和宗教、道德教育。


学校作息时间分为三部分;
上午主要学习功课,下午从事体育锻炼和户外实践,晚上则是娱乐和艺术活动
2巴德利的贝达尔斯学校
1893年,英国教师巴德利建立了贝达尔斯学校,实行男女合校,更多的倾向于培养创造者;更关心教育过程;学校管理更加民主,因此受到更广泛的欢迎。
3 利茨的乡村教育之家
1898年德国教育家利茨在哈尔茨山区创办了德国第一所乡村教育之家,招收12到16岁的学生,并推动了德国的乡村之家运动
4、德莫林的罗歇斯学校
1899年,法国的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德莫林创办了法国第一所学校——罗歇斯学校。该校重视小家庭式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在开设各种正规课程的同时,还从事体力劳动和小组游戏,尤其重视体育活动,又有“运动学校”之称。
5 德可乐利的生活学校
1901年,比利时教育家、心理学家的德可乐利在布鲁塞尔创办了特殊儿童学校,研究低能儿童的心理问题和教育问题。1907年,在布鲁塞尔市郊创办了生活学校,德可乐利主张学校要加强与生活联系,为儿童的发展提供适宜的刺激。他的课程论思想以“兴趣中心”为其主要特征,打破了传统的分科体系,按教学单元进行他根据儿童的本能与兴趣创立的“德可乐利教学法”
其主要思想有;
第一,重视儿童的本能与兴趣,也重视环境的作用,强调二者相结合,一以此基础创办德可乐利教学法

  • 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
  • 为儿童的发展提供适宜的有刺激的环境
  • 将班级分成能力小组,实施主动个别、适合儿童需要和兴趣的学校课程


第二,在教育环境的安排方面,主张将学校设在便于儿童与自然接触、充分自由的活动环境中
第三,其课程思想“以兴趣中心”为主要特征

6、罗素的皮肯希尔学校
1927年到1934年,英国哲学家、教育家、逻辑学家、数学家罗素创办了皮肯希尔学校,招收2到10岁儿童,并按不同年龄分组进行教育,强调“自由教育”“爱的教育”。
三、新教育运动中的主要理论
1、梅伊曼、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梅伊曼、拉伊都是的德国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他们认为用思辨方法建立起来的教育科学缺乏科学性,强调实验教育学是以实验方法为基础的新的独立的科学。
他们于1905年共同创办了"shiyanjiaoyuxue实验教育学”杂志,以宣传他们的实验。其中,前者重视实验室实验。后者重视自然实验。

2、凯新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
凯新斯泰纳是德国教育家,19世纪后期开始在欧美流行的劳作教育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和推广者。主要教育著作是《德国青年的公民教育》《公民教育要义》《劳作学校要义》和《教育原理》等。他是公民教育理论和劳作教育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
凯兴斯泰纳指出,教育有用的国家公民是国家公立学校的目的,也是一切教育的目的。
其政治基础是建立一个“文化法治的国家”,为实现这个目的,必须对每个人进行公民教育。他认为,“有用的国家公民应具备三项品质;

  • 具有关于国家任务的意识
  • 具有为国家服务的能力
  • 具有热爱祖国愿意为效力于国家的品质
劳作学校理论即是公民教育教育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凯兴斯泰纳主张为实现公民教育的目的,必须将德国的国民学校由“书本学校改造成“劳作学校,并强调公民教育、职业学校和劳作学校的关系是目的、手段和机构的关系。
他确立了劳作学校的三项任务;

  • 首先是帮助学校能在国家的组织团体中担任一种工作或一种职务,即职业陶冶准备,这是劳作学校的基本任务
  • ;其二是把个人的工作与社会的进步联系起来,把职业陶冶和性格陶冶结合起来,即职业陶冶的伦理化
  • 要求学生在个人伦理化的基础上,,把学生组成工作团体,培养互助互爱、团结工作的精神,即团体的伦理化。为保证这些任务的完成,他具体研究了劳作学校的方法,主张学生在自动的创造性劳动中,得到性格的陶冶。
凯新斯泰纳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理论是当时德国国家主义教育政策的产物,他将新的教育方法引进公立学校体系,改革了国民学校的教育和工人的进修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性的劳动能力。他的这些理论不仅在德国,而且对世界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产生了较大影响。

3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蒙台梭利是意大利著名的女教育家,是20世纪杰出的幼儿教育家,也是西方教育史上与福禄培尔齐名的两大幼儿教育家之一。他认为儿童智力缺陷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
1 轮幼儿的发展

  • 儿童心理发展与遗传、环境的关系,环境是第二位的因素
  •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独特的心理胚胎期、心理形成期、发展敏感期、发展具有阶段性)
  • 儿童心理发展有以下几个阶段(修改个性形成期0到6岁)、有意识的学习期(6到12)、探索事物的时期(12到18)
其幼儿教育的主要特点是;重视早期教育;认为儿童心理发展具有节律性、阶段性、规律性;强调生命的冲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必须依靠环境和教育的及时、合理安排。
2论教育的环境及自由与纪律工作
第一、教育环境。生物的目的和社会目的
第二、自由、纪律与工作   工作可以将自由纪律统一起来

3幼儿教育的内容

  • 感官教育
  • 读写算的练习
  • 实际生活的练习
蒙氏体系的确立呈现了幼儿园有史以来最重大的一种教育体系。使得自福禄贝尔以来的幼儿教育思想更'duoyuanhua多元化和多样化。

二、进步主义教育思潮
一、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始末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指产生于19世纪末并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的一种教育革新思潮。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是作为进步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发端的。进步主义运动是19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的广泛的社会改良运动。进步主义者力求同时改革教育和社会事务。
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的实验室主要是美国的公立学校。相对欧洲的新学校来说,进步学校更关心普通民众的教育,更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重视做中学和学校的民主化。
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经历了四个阶段;

  • 兴起(19世纪末至1918年)
19世纪末帕克先后在昆西和芝加哥库克师范学校进行教育革新实验,创办了“昆西教学法”,被杜威称作“进步教育之父”,赖斯则大力揭露美国学校教育的弊端,引起教育变革的关注度。
1896年,杜威创办芝加哥实验学校,在他的影响下,许多进步教育实验以各种形式展开


  • 成型(1918到1929)
一战后,美国公立教育成为世界先锋。美国许多社区和学校当局表示愿意实验新的学校教育。普及进步教育思想时机成熟。1919年进步教育协会成立,后来叫美国进步教育协会。1920年,协会提出了进步教育的7项原则。1924年,进步教育杂志,向读者介绍欧洲的教育革新和美国的教育实验。进步教育运动日益专业化。哥伦比亚师范大学成为进步教育运动的中心。由于运动的这种专业化倾向,失去了公众的理解和支持。与此同时,进步教育内部分化,出现以拉格为代表强调儿童中心,以康茨为代表主张社会中心。


  • 转折(1929 到1943)
1929年大萧条严重影响了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一方面使进步教育运动逐步从初等教育转向中等教育。此前强调儿童中心个人自由发展,此后更加意识到学校的社会职能。另一方面,大萧条加剧了进步教育运动内部的分裂,出现了改造主义教育思潮。1940年后,进步教育空谈之风失去了原有的感召力。

  • 衰落(1944到1957)
1944年,美国进步教育协会更名为“美国教育联谊会”,成为欧洲新教育联谊会的一个分会。1955年,协会解散。1957年进步教育杂志停办,标着者美国教育史上一个时代的结束。

二、进步主义教育实验
1 昆西教学法
昆西教学法是美国进步教育在教育家帕克倡导的一种教学法。1875年到1880年,帕克在担任马塞诸塞州昆西教育局局长时,提出了教育要使学校适应儿童,而不是使儿童适应学校的主张。领导主持了昆西学校实验,对小学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一些列改革。
帕克的改革以昆西教学法著称;其主要特征是;

  • 强调儿童是处于学校教育的中心
  • 重视学校的社会功能,强调学校应成为理想的家庭、完善的社区和雏形的民主政治,在促进民主制度的发展上发挥作用
  • 学校课程应尽可能与实践活动相联系
  • 强调培养儿童在自我探索和创造的精神
帕克去世后,他的主要弟子之一的库克将他的思想与杜威的思想融为一体并进一步发展了昆西教学法

2 有机教育学校
1907年,美国女教育家约翰逊在亚巴拉马洲的菲尔霍普创办了菲尔霍普学校。该校以有机教育学校闻名
约翰逊借用有机教育的概念,认为其目标在于发展 人的整个机体,包括培养感觉、体力、智力和社会生活能力,以改善生活和文化。

约翰逊称他的教育方法在于遵循学生的自然增长,是有机的。学校的目的在于为每个儿童提供发展阶段所必需的的作业和活动。约翰逊的有机教育学校的整个课程计划以活动为主。活动扩大了儿童的视野,成为儿童知识的源泉。这种活动必须在家庭里开始的自然进程。循着这种自然生长的途径,凭着儿童自己的求知愿望,再把儿童引导到读写算、地理等正规课程的学习。强迫的作业、指定的课文、通常的考试都被取消。同时约翰逊还重视社会意识的培养,主张应以一种平衡而有纪律的方式发展整个人的机体。

3  葛雷制

1907年,美国教育家沃特在印第安纳州葛雷市推行一种进步主义性质的教学制度,以“葛雷制”著名,也称双轨制、二部制或分团学制
沃特以杜威的基本思想为依据;以具有社会性质的作业为学校的课程,把学校分为四个部分;
体育运动场、教室、工厂、商店、礼堂   ;课程也分为四个方面;
学术工作、科学、工艺和家政,团体活动以及体育和游戏。
沃特在教学中采用二重编制法,即将全校学生一分为二,一部分在教室上课,一部分在体育场、图书馆、工厂和商店活动,上下午对调。废除寒暑假和周日,昼夜开放,从而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入学受教育的机会。解决了葛雷地区学校少,供不应求的矛盾,成为进步学校流行最广的一种形式。
4  道尔顿制
道尔顿制是美国教育学家帕克斯和特在马塞诸塞州道尔顿中学创立的一种个别教学制度,其教育方法以“道尔顿实验室”计划命名。
帕克斯和特提出废除课堂教学、课程表和年级制,代之以学生用“公约”的形式确定自己应完成的各项学习任务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学;将各教室改为各科作业室和实验室,按学科的性质陈列参考用书和实验仪器,供学生学习之用。各科作业室配教师一人负责指导学生,同时用表格法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道尔顿制两个重要的原则是自由与合作,强调儿童自由学习,养成独立工作的能力,又强调合作精神的形成,以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

道尔顿制强调的主要问题是过于强调个别差异,对教师要求过多,以及在实施时易导致放任自流;并且完全将教室改为实验室也不太合适。

5  文纳特卡计划
文纳特卡计划是每股破教育家华虚朋在伊利诺伊洲文纳特卡镇进行的一种教育实验。华虚朋重视学校的功课适应儿童的个别差异,将个别学习和小组学习结合起来,使个性发展与社会意识的培养相联系。具体做法是将课程分为两部分;共同知识或技能(读写算工具性学科)和创造性。社会性的作业。前者主要按学科进行,后者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进行个别辅导。学习按计划进行,平时有进度记录,最后以考试来检验学习效果。后者则以小组活动为单位开展活动或施教,无确定的程序,也不考试。这样做可以加强不同年龄的儿童之间的联系,培养合作精神。
文纳特卡制曾得到迅速广泛的传播,但实施起来很困难,逐渐衰落。

6  设计教学法

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杜伟教育哲学的诠释者克伯屈提出来的。克伯屈反对主智注义的教育,强调发展完整的人格,主张建立一种以生活和实际经验为中心的新学校。
他将设计的方法运用于教育。,强调有目的的活动是设计教学法的核心。儿童自动的、自发的、有目的学习是设计教学法的本质。
克伯屈主张放弃固定的课程体制,取消分科教学,取消现有教科书。把学生有目的德活动作为所设计的学习单元,让学生在每一单元的而活动中通过自行设计、积极执行,学习实际的知识和技能。
他把设计教学法分为四个类型;

  • 生产者的设计,也称建造设计,以生产某物为目的,用物质的形式去体现一个思想或观念
  • 消费者的设计  以消费为目的,如欣赏演出或文学作品
  • 问题的设计  目的在于解决一个问题,澄清某种理性的困难
  • 练习的设计  具体学习的设计  目的在于获取某一种或某一程度的技能或知识。
同时根据杜威的思维五步法,他提出设计教学法的四个步骤;
决定目的
制定计划
实施计划
评判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他强调教师的指导和决定作用,必须使目的具有教育价值
而这四个步骤的实行则以学生为主,由他们自己找材料,自己研究,并且这四个步骤只是逻辑的而非次序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5

帖子

1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1
发表于 2023-4-10 21: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瑕疵:公民教育、职业教育与劳作学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多点娱乐

GMT+8, 2025-10-13 06:55 , Processed in 0.74190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