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5|回复: 0

抑郁症背后:原生家庭,无踪无影。

[复制链接]

2

主题

5

帖子

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
发表于 2022-9-22 22:32: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昨晚熬到将近两点,刷完了《关于莉莉周的一切》,这部2001年的老作。对于这部作品是早有耳闻,不过不是受自媒体安利才决定一看的。而是因为益生菌当年在这里头小小地客串了一把,作为半个T桥推不免就了解到了这部他早年的酱油作。不得不说益生菌年轻时的气质是真的很干净,带着20岁出头后生的那种稚嫩和胶原蛋白,就这一张脸谁能想到他20代主要都是在演家里蹲杀人犯,还有饱受欺凌的底层人之类的阴郁挂角色呢……
《莉莉周》的小龙套池田大概是一反这一常态的一个角色。虽然全部镜头加起来有没有5分钟都够呛,但还是可以看出池田是个认真(同学评价)、具领导力(担任班长)以及相当有异性缘(女生表白、毕业典礼收到女生的花比其他男生多)的人。不过我一时间不知道这个角色在整部电影发挥的作用是什么有多少,过后再好好琢磨一下。也许未必每个出现在电影里的角色都有特定意义,但在大量使用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莉莉周》里,应该没有白出场的角色和白安排的剧情吧。
话说回电影本身。我写这篇文章其实不是来影评的,那种贯穿整部电影、分析电影群像的影评,网上一抓一大把,毕竟这电影比我年龄都大了。我最想写的,是就电影里反映出的一个社会现象发散。因为我想起《莉莉周》里的一处情节和我今天看的这一期《非正》的主题不谋而合,所以我想结合两者来谈一下一个老大难的问题:来自家庭的忽视对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心理建设的负面影响,何其巨大。
为何称其老?——像《莉莉周》这样的古早作品早在20年前就已经深刻认识到这个问题并将其投射于荧幕,诉诸文艺形式表达。
为何称其大?——每年确诊抑郁症的青少年群体中,很大一部分人的畸形家庭教育对其发病难辞其咎,这个基数令人触目惊心。
又为何称其难?——很不幸的是,时至今日还有很多很多父母对自己小孩罹患抑郁不以为意,认为他们“矫情”“闲得慌”的偏见仍然泛滥在我们社会的各个角落。所以,即便过去了二十多年,还有很多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没有得到家长重视和关注,甚至因此恶化。
《莉莉周》的定位是一部犯罪音乐影片。[1]其艺术性极高无可否认,然而与题关系不大,在此不多作讨论(当然也是因为我非专业)。说说犯罪,这部电影开头的列车劫持案、抢劫豪车车主、片中两个少女接连被强暴并被要挟援助交际以及最后莲见趁乱杀害星野等等,小到小偷小摸,大到持刀杀人,可谓处处都在突破法律底线。而这些令人不安的行为,主体都一致指向同一个群体——青少年,也就是说本片的犯罪聚焦于少年犯罪。
加害者,往往本身就是受害者。本片男主角莲见也没有跳脱出这个怪圈。他来自一个重组家庭,母亲再婚生子后对他缺乏足够关心(其母想当然以为自己儿子“很乖的”),且教育方式不当(其母因莲见偷窃CD被叫到学校,对莲见采取打骂)。电影中对莲见的童年没有多交代和刻画,但从其母亲和同伴对待其态度可知,莲见的沉默和软弱一定持续了不短时间,而且一直没有被看见,没有得到有效疗愈,直至全片终。这部电影里几乎每个出场人物都存在着或重或轻的心理问题,莲见算是最严重的一个。如果他会去看心理医生,或是接受心理测试,想必已经处于重度抑郁状态,可惜他没有也难以做到。但这不意味着他没有一点自救的意识,莲见是知道,是想要减轻外界给内在带来的极大痛苦的,只是他选择了比较消极的方式——进入虚拟世界逃避现实,追星并将其视为精神支柱。
莲见的悲剧从电影一开始就昭然若揭了。母亲在给顾客?朋友?做头发的时候,看着电视上播放少年犯罪事件时,没有太大的反应,反而庆幸自己的孩子“很乖”,尽管这是她自以为是。之后直至结尾,莲见母亲都没有采取过任何可以改善莲见心理疾病的措施,不过她但凡能想到一点点这方面的事,她儿子都不至于去害别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莲见母亲的无知、盲目自信和不作为,是把莲见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的元凶。她对于莲见是加害者,然后把这个受害者变成了加害者。这绝不只是一个虚构情节中,一个两个家庭的悲哀,同时是荧幕前社会上无数个家庭的真实写照。
《非正》EP09在最后公布了所有在场代表接受心理测试的得分。其中小贝的得分是最高的,他本人也不讳承认自己的确患有抑郁症,并且以亲历者的视角,真情实感地讲述了自己对于抑郁症的看法和感受。之所以提到小贝,不仅仅因为他的心理测试得分最高,心理健康最令人忧心,还是因为他的家庭。对于他的家庭我其实知之甚少,但我知道他的父母长期冷落、忽视他。造成小贝外在表现让人感觉缺爱缺安全感,且特别在意他人评价的原因,我不清楚有多少来源于他的家庭,但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得抑郁症并不让人惊奇。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共情抑郁症患者,将其等同于短期且能自愈的沮丧情绪的大有人在,且没有随着年龄层的年轻化而减少。节目当中也有代表表达出对抑郁症的不理解、对该群体占比的错误估计。但他们也不应该因此受到指责,不同国家和文化对于抑郁症的态度和认知并不同步,如节目中所言,这也和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挂钩。如果有意愿帮助抑郁者患者,如果科普和了解能让他们改观,那就还不晚。就我自己而言,我的家人对抑郁症的认识也很落后,在社会发展如此迅速、网络普及如此广泛的今天,他们依然存在上述致命的偏见:抑郁症是“矫情病”“闲病”。有时我会想,得亏是我自身调节能力还行,还不至于得抑郁症,万一我真抑郁了呢?而且在现代社会,得抑郁症的概率已经不是“万一”那么小了,也许几十个人里就有一个人抑郁。到时候,我能从家庭获得帮助吗?我的家庭会由此正视抑郁症吗?如若不会,我会不会因为不被理解而心灰意冷、病情加重甚至一了百了?我还能依靠我自己多少的心理建设?这些都是未知数。一方面,我庆幸我的假设还没有成为现实,问题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另一方面,我又感到一阵悲凉。如果我的家庭能正确看待抑郁症,而不是想当然给它打上一个“闲病”的标签,给我足够的信心和底气,我也不会有这么多的问号。
抑郁症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家庭一定是其中最关键的一环。不能说每个抑郁症患者的家庭都有问题,但出生在一个不闻不问、自以为是的家庭里,得抑郁的概率一定比正常家庭的孩子高。社会已经目睹了太多起青少年由于缺乏家庭有效重视酿成的悲剧,就单说这里,都有不少家长因孩子生前没有切实关注其心理问题,导致承受丧子丧女之痛。家长们啊,如果真的在乎和珍惜自己的孩子,就请抛弃自以为是,代之实事求是!你的小孩乖巧懂事、无需操心也许只是假象,不意味着你不需要对他们有任何精神上的关怀!这是自私和不负责任,这样的爱畸形而残缺。不要等到莫及才追悔,先问自己还有无机会。
参考


  • ^https://baike.so.com/doc/1631048-1724289.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多点娱乐

GMT+8, 2025-10-13 20:00 , Processed in 0.12420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