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9|回复: 1

自我成长之路是靠近“成熟自我”之路

[复制链接]

2

主题

4

帖子

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
发表于 2023-2-10 15:44: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成熟自我“对事对物的看法更加理智

“现有自我”和“成熟自我”都是“自我”不同的是“现有”和“成熟”的区别。
接下来,我需要明确“成熟”的定义,我才能知道我的成长确实是一种“成长”,而不是“退化”或者“固步自封”。
那“成熟”定义是什么呢?
《卫生大辞典》的定义是指人的思想观念之转变,从幼稚向更高一级的转变,对事对物的看法更加理智 ,并且这一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周围环境的改变而发生,也包括其他人的影响。
这个定义的核心是“对事对物的看法更加理智”。
那怎么才算是“更加理智”呢?
我需要了解“理”和“智”的定义,因为汉字词语的意思是汉字的复合意思。
“理”新华字典的定义是道理,事物的规律。
因此推出, “成熟自我”需要发生思想观念的转变,这种转变是对事对物的看法能够更加符合事物的规律。
继续查字典,“智”的定义是聪明、智慧、见识,“聪明”的定义是智力强,“见识”的定义是对事物的看法。
“智慧”的定义是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事物和解决事物的能力。
可见“聪明”、“见识”的定义都可以纳入“智慧”的定义范畴里,智慧是更高一级的定义。
因此推出,“成熟自我”能够伴随着周围环境的改变,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事物和解决事物。
能够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事物和解决事物的前提是对事对物的看法能够更加符合事物的规律
那么,“规律”的定义显得特别重要。“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又叫法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自我”需要成长,需要向“成熟自我”靠近, “成熟自我”对事对物的看法能够更加符合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二、“成熟自我”依据“规律”影响“联系”

“成熟自我”不是“自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以“自我为中心”,也不是“外在事物”是怎么样就怎么样,以“外在事物为中心”,而是天平一端是“自我”,另一端是“外在事物”,他们之间的平衡是通过“自我”智慧地理解彼此之间趋近规律性的联系并通过行动施以影响使之平衡。
我对之前所画的图重新进行了调整。“成熟自我”作出行动,不是以“自我”为思考框架,也不是以“外在事物”为思考框架,而是以“自我”与“外在事物”之间的联系为思考框架。


三、以自我与外在事物之间的联系为思考框架

也就能理解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A.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所提到:“我们生活在与他人的联系之中,假如我们因自卑而将自己孤立,我们必将自取灭亡。我们必须超越自卑。”
因为以自我与外在事物之间联系为框架的心智模式,所以,我们能够“超越”。
【如果是以“自我”为框架的心智模式,会怎样呢?】
阿德勒在书中精神疾患者多多少少“想要和生活中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保持距离,并将自己局限于他觉得能够主宰的环境之中。他用这种方式为自己筑起了一座窄小的城堡,关上门窗并远隔清风、阳光和新鲜空气。至于他是用怒吼呵斥或是用低声下气来统治他的领域,则视他的经验而定,他会在他试过的各种方法里,选出最好而且能够最有效地达成目标的一种。有时候,他如果对某一种方法觉得不满意,他也会试用另一种。然而,不管他用的是什么方法,他的目标却是一样的——获取优越感,而不是努力改进其情境。”
这结果不就是“固步自封”吗?
【如果是以“外在事物”为框架的心智模式,会怎样呢?】
阿德勒在书中提到自杀案例的死者,总会发现:“死者一定会把他死亡的责任归之于某一个人。自杀者仿佛在说:‘我是所有人类中最温柔、最仁慈的人,而你却这么残忍地对待我!’。”
这结果不就是“退化”吗?有的人退化到儿童时期弱小的状态,有的人甚至退化到还未来到这个世上的状态。
【“自卑”在“自我”与“外在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呢?】
从宏观环境说,“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它们是人类地位之所以增进的原因。
例如:“科学的兴起就是因为人类感到他们的无知,和他们对预测未来的需要,科学是人类在改进他们的整个情境,在对宇宙作更进一步的探知,在试图更妥善地控制自然时,努力奋斗的成果。事实上,依我看来,我们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假如我们想象一位兴味索然的观光客来访问我们人类的星球,他必定会有如下的观感:‘这些人类呀,看他们各种的会社和机构,看他们为求取安全所做的各种努力,看他们为了防雨而建造屋顶,为了保暖而穿上衣服,为了交通便利而修建街道——很明显地,他们都觉得自己是地球上所有居民中最弱小的群体!’”
从微观环境说:“由身体缺陷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自卑,有可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疾病,但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使人发愤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
例如:富兰克林·罗斯福患有小儿麻痹症,但通过奋斗却最终成为美国总统。有时候,一方面的缺陷也会使人在另一方面求取补偿,例如尼采身体羸弱,可是他却弃剑就笔,写下不朽的权力哲学。诸如此类的例子,在历史上或文学作品中真是多得不胜枚举。
【若是自卑的我,如何做到对事对物的看法更加符合事物的规律呢?】
“我们应该给自卑情结下一个定义。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情绪便是自卑情绪。由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愤怒、眼泪和道歉一样,都可能是自卑情绪的表现。由于自卑感总是会造成紧张,所以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必然会同时出现,但是其目的却不在于解决问题。争取优越感的动作总是朝向生活中无用的一面,真正的问题却被遮掩起来或避开不谈。个人限制了他的活动范围,苦心孤诣地要避免失败,而不是追求成功。他在困难面前会表现出犹疑、彷徨,甚至是退却的举动。
如果我陷在自卑情结里,不过是在避免失败的表现而己。而我有必要避免失败吗,没有必要,因为我需要在与“外在事物”联系中存活下去,就不可能不失败,不可能在未熟练地掌握规律的时候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事物,“现有自我”需要成长,是在经历数次失败之后,才有可能靠近“成熟自我”。
阿德勒也在书中对“更加符合事物的规律”提出自己的见解:“正常的人对自己的问题会怀有逐渐改进的解决之道,他能接受新问题,也能提出新答案。因此,他有对别人贡献的能力,他不甘落于人后而增加同伴的负担,他不需要,也不要求特别的照顾。他能够依照他的社会感觉独立而勇敢地解决他的问题。
想到阿德勒和朱光潜所说,异曲同工:
“我们生活中的乐趣主要是来自我们缺乏肯定性。”(阿德勒)
“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朱光潜)
我在成长的路上,感受到了生活之美。
我将继续思考下去,向“成熟自我”靠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
发表于 2023-2-10 15:45:03 | 显示全部楼层
还在更新思考中,关于以自我为思考框架,和以外在事物为思考框架,我会再进行补充阐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多点娱乐

GMT+8, 2025-10-13 03:45 , Processed in 0.51061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