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7|回复: 1

文化育人丨校园文化育人的基本策略

[复制链接]

1

主题

3

帖子

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
发表于 2023-3-1 20:0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说到文化育人,大家的第一反应有可能是语文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等的培养和提升,但这仅仅是文化育人的一种形式或者说一个方面而已。
文化过程与人的发展过程存在一种“生动的循环”关系,文化对于人发展的意义在于“以文化人”,即引导主体获得人类和民族文化的同一性,发展人的文化素养,建立主体的文化自信,实现人的文化本质。
知识的文化属性和教学的文化品格决定课堂教学是文化育人的根本途径。
深化育人方式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凸显文化育人功能。一直以来谈及文化育人,人们大多把问题聚焦于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上。
文化育人的含义

从普遍意义上说,教育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文化实践过程。理解和习得人类和民族文化、内化和传承文化,获得文化的同一性,以具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意识和能力,是人发展的本质诉求,更是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
从本质上看,文化育人是基于文化传承与文化习得、文化理解与文化认同、文化反思与文化批判、文化觉醒与文化自信等学习活动内化文化的价值,发展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形成学生的文化意识、人文情怀和文化实践素养的教育方式。
文化育人的宗旨是实现人的文化本质,人的社会化的根本标志是个体合理的进入文化,获得先进的人类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同一性。文化育人的根本基础是文化对于人的生成的教育意义,是文化的过程、教育的过程与人的发展过程之间的生动关联和生动循环。
要实现校园文化育人,我们首先就要建设具有文化的课堂教学。
校园课堂教学中文化育人的策略

课堂教学是校园文化育人的根本途径。实现文化育人功能,需要克服点状的知识教学、符号孤立的知识教学和平面的知识教学的局限性,充分表达课程知识的文化属性,彰显教学的文化性,切实使学生知识学习过程同时成为学生特殊的文化实践过程,发展学生的文化积淀、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
1.增强课堂教学的文化敏感性

文化属性是课程知识的基本属性,挖掘课程知识的文化元素,充分表达知识的文化属性,是课堂教学中文化育人方式的前提条件。
课堂教学的文化敏感性,就是要敏于揭示学科知识的文化背景、文化精神,充分表达出知识的文化属性和文化价值。
具有文化敏感性和文化包容性的课堂教学绝不是仅仅把知识作为一种事实或结论告诉或传递给学生,而是对具体知识进行深入的文化分析,向学生表达出来或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文化属性、文化思想、文化精神和文化思维方式,体现出知识对学生的文化影响力,真正达成“以文化人”的目的。
如果课堂教学剔除了知识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意蕴,所传递的知识必然仅仅是冷冰冰的符号。表层教学所传递的便仅仅是作为符号存在的东西,而不是饱含智慧和德性意义的文化知识。
课堂教学的文化敏感性在于彰显知识的文化内涵,包容性在于丰富知识的文化内蕴。让课堂拥有文化敏感性和包容性,是建设课堂文化和教学文化,提升课堂教学发展性品质的根本标志。
文化丰富性是知识的文化涵养的根本基础。课堂教学应挖掘知识的文化涵养,让课堂充满文化意蕴和文化活力。课堂只有体现了知识文化敏感性和文化包容性,教学才能具有文化品格。因为真正滋养学生人性的正是知识的文化基因,启迪心智、润育德性、觉醒灵魂是知识赋予学习者的文化涵养和教育价值。知识的理解、内化、迁移仅仅通过符号接受性学习,是难以达成的。
2.引导文化回应性学习,促进学生与文化的相遇

课堂教学中的文化育人方式不仅需要充分挖掘课程的文化元素,更需要确立教学的文化立场,构成学生与文化的良性互动。促进学生与文化的相遇,是课堂教学中文化育人的逻辑起点。
学习过程是学生与知识相遇的过程,而学生与知识的相遇在本质上看是学生与文化的相遇,这一相遇过程是通过个体的文化实践进入人类的文化历程并获得人类文化同一性的发展过程。
只有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回应性学习,才能促进文化理解和文化认同,达到文化自觉以及文化素养。文化不是外在于教学过程之外的东西,而是凝结于学习内容之中的隐含的元素。文化回应性学习就是要建立知识学习与文化的联系、与学生自我经验的联结。
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凸显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悠久的历史文化、灿烂的民族文化和先进的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上下功夫,在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下功夫,在建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上下功夫,是课堂教学中实现文化育人功能的实践诉求。文化回应性学习,是指丰富对知识的文化回应,建立知识学习与优秀的、先进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联结,回应文化背景、文化思维方式、文化价值观。
3.聚焦于学生文化素养,丰富学生文化实践

课堂中的文化育人的宗旨是发展学生的文化素养,真正使学生由“自然的人”发展成为“文化人”。宽厚的文化积淀、丰盈的人文情怀、充沛的人文素养,是“文化人”必备的核心文化素养表现。
课堂教学中的文化育人要真切地聚焦于学生文化素养,从知识理解走向文化理解与文化认同,从符号学习走向文化反思与文化批判,从思想引导走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丰富学生的文化实践。
学生的文化素养与知识习得具有直接的联系,但并非传授知识就必定发展了学生的文化素养。课堂教学要发展学生的文化素养,必须通过传授与习得知识建立起学生与社会的价值关系和意义关系,促进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建立起进入世界、参与社会并成为社会活动主体必备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体系。
以发生学的视野、价值论和方法论的立场对待知识,让文化浸润课堂,引导学生从对知识的文化理解和文化反思的实践学习,构建学生与人类文化或种族文化的“生动循环”,真切地促进知识学习向学生文化素养转化。
综上,教师一方面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灵活选择最优的课堂教学模式,以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应该挖掘并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模式的文化育人功能,充分发挥每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在文化育人方面的积极功能,优势互补,减少负面影响,真正发挥课堂文化在学校文化中的主流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3-3-1 20:05:55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好,有深度[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多点娱乐

GMT+8, 2025-10-14 16:56 , Processed in 0.10981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