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2|回复: 8

马克思转形难题之谢克双循环诠释:三、利润与剩余价值

[复制链接]

4

主题

8

帖子

1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6
发表于 2022-9-22 14:4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利润与剩余价值

在前一节中,我着重强调了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与交换的关系的概念的独特性。但是马克思的概念和正统经济学的概念之间的差异,无论是古典的还是边际主义的,都不需要也不可能被限制在这个抽象的层面上。每一种概念上的真正差异,都不可避免地意味着所问问题的差异,所要检验的经验现象的差异,以及最终所要得出的结论的差异。因此,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想确切地展示这些差异是如何在一系列问题中表现出来的。根据一些现代马克思主义者的说法,这些问题已经得到了明确的解决【1*】,也就是说,一系列问题都起源于围绕所谓的转形问题的辩论。【2*】由于转形问题本身是一般价格-价值偏差问题的一个特例(级差租金和市场价格是另外两个同样重要的情况),我通常会先处理一般情况,然后在必要时才将分析限制在仅考虑生产价格的范围内。
最后一点。在下文中我将明确地接受在后斯拉法主义文献中被广泛接受的数学公式。这些正是最近对马克思价值理论进行攻击的工具和表述的基石。我的目的是要表明,即使在这个领域,马克思的答案也是优越的,因为马克思的问题是优越的。只有在这之后才有可能说明现有公式本身是如何不充分的——确切地说,这是因为它们的结构本身已经体现了正统经济学的许多概念。
作者注【1*】:Steedman, pp. 13-14.
作者注【2*】:在我早先论文里(见https://zhuanlan.zhihu.com/p/563294455 中的作者注【1*】),我更加细致地处理了这个问题的推导和结构。('Marx's Theory of Value and Transformation Problem', pp. 106-137)
1. 计算 vs 概念:冗余性论断

在马克思的批评者中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在分析资本主义时价值范畴是不必要的,因为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不如价格范畴直接。例如,斯蒂德曼坚持认为,考虑到投入和产出的实物流动、这些产出的劳动力需求,以及这些劳动力的实际工资,人们可以在不“参考任何价值大小”的情况下确定生产价格和利润率。事实上,斯蒂德曼继续说,由于确定价值所需的“实物数据”也是确定生产价格的一个因素,因此,价值“在确定利润率或生产价格方面不能发挥关键作用”【3*】。
作者注【3*】:Steedman, pp. 14-15. 当然,斯蒂德曼的观点并不新鲜,因为这一直是一个时髦的观点。例如,Paul Samuelson 和 John Robinson 长期持有该观点。
斯蒂德曼的用词很能说明问题。首先,“实物数据”一词的使用本身就是整个新李嘉图社会再生产方法的征兆。在马克思的分析中,“在物质生活的创造和再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一种双重关系,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通过人与人的关系而存在的【4*】。这些是同一套人类活动的不同方面。然而,在新李嘉图的概念中,这些双重关系被分离和异化为“实物数据”和“分配”。劳动过程,一种涉及劳动的履行和剩余劳动的强制榨取的基本社会关系,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所谓的既定生产条件【5*】。
作者注【4*】:《资本论》第一卷,p. 173。
作者注【5*】:关于新李嘉图生产概念的一个相关批评,见我的 'Political Economy and Cpitalism: Notes on Dobb's Theory of Crisis',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no. 2, 1978, pp. 233-251. 以及在同一本期刊内关于这些问题的后续辩论 no. 4, 1980. 一个对斯蒂德曼和他人的详细批评,见《代数学的贫困》,pp. 266-300。
值得考虑的是生产条件可能被称为“给定”的各种意义。我们首先注意到资本的整个循环可以表示为 M-C...P...C'-M'。在第一阶段,资本家投资货币资本 M 购买商品资本 C ——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因此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说它们拥有特定的生产条件,但只是作为生产的先决条件,作为有待进行的劳动过程的必要的客观和主观因素【6*】。资本家仍然必须把这些因素以生产资本 P 的形式统一在劳动过程本身中。只有成功做到这一点,他们才能拥有生产的结果:扩大的商品资本 C'。
作者注【6*】:《资本论》第一卷,p. 291。
一旦劳动过程完成,投入通过劳动的实际表现转化为产出,那么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概念上将劳动过程的结果以投入产出测量的形式加以利用——斯蒂德曼不断提到的所谓实物数据。但现在,这些实物数据本身就是对社会劳动时间实际支出的概念性总结。在实体经济中,作为所谓实物数据基础的生产结果本身只是通过社会劳动时间的实际物化而得到的,因此只是因为价值已经实际创造出来了。可以这么说,价值内置于实物数据的结构之中。
作为这一过程的观察者,我们现在可以从这些数据中提取出实际涉及的价值流的估算值,就像我们也可以从这些数据中提取出可能对应于这些数据的生产价格的估算值一样(实际价格当然是市场价格)。然后,我们可能会陷入一个简单的错误,即混淆了我们的估计过程与值的真正确定。我们甚至可能天真地认为,既然我们可以从实物数据中几乎同样方便地计算出价值和生产价格【7*】,它们在现实中确实是相等的——这完全忽略了所谓的实物数据是如何产生的。这样,我们就可以以这种唯心主义的方式得出新李嘉图的生产概念,在这种概念中,投入可以神奇地转化为产出,而不需要真正劳动的辛劳和痛苦;在这种概念中,价值只有在我们肯屈就考虑的情况下才能获得真正的存在。这是在用事物来生产事物。【1】
作者注【7*】:即使在计算的简便性上也有所不同。对价值的估算需要关于劳动流量和被消耗的生产资料流量的知识。生产价格的估算需要关于实际工资篮子和预付资本存量的额外知识。后两条信息意味着对经济结构的更详细知识。

译者注【1】:谢克这里的反驳比较弱(在《代数学的贫困》中谢克也用到了这一反驳)。斯拉法经济学完全可以声称,既然我们都认可技术条件是先决存在的,那么主观上无论我们是否通过观测得出投产数据并计算价格,在实际过程中仅凭技术条件与分配就可以决定实际经济中的价格。价格就在那里被斯拉法经济学所说的因果关系所决定,尽管因为没有观测和计算我们并不知道生产价格的大小。所以,劳动在实际的价格决定中只是一个“传递手”,其在价格大小的决定问题上不参与到因果链中。因此,完全可以认为生产价格大小的决定独立于价值大小的决定。
实际上,为了说明劳动不只是“传递手”,也就是说为了说明价值如何决定生产价格,即价值大小如何限制生产价格的大小的范围,谢克在后文给出了另一个令人满意的回答。(见后文的“价格基本方程”)
2. 总价值与总剩余价值

我们前面提到,对马克思来说,价格本身始终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是价值在交换领域所必须采取的形式。社会劳动过程产生了一定数量的具有一定价值的商品:在流通中,这些商品以价格的形式获得特定的货币表现形式。但很明显,在交换中这些货币价格只能在相关个人之间分配社会产品。它们本身无法改变被分配的使用价值的数量。因此,它们也无法改变这些商品所代表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数量【2】。
译者注【2】:这里的数量指的是价值和剩余价值本身(以劳动时间为量纲)的数量,不是直接价格和直接利润。
由此可见,在生产一定数量商品的生产者之间,不同的可能交换关系只涉及到这些商品所包含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总量的不同可能分布。这正是为什么马克思认为价格-价值偏差本身不能改变所涉及到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总和的原因。“这里不需要进一步说明,如果一种商品的售价高于或低于其价值,那么剩余价值的分配就会不同,而这种分配,即不同个体所占剩余价值比例的变化,不会影响剩余价值本身的大小或性质。”【8*】
作者注【8*】:《资本论》第三卷,p. 134。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绝不能仅仅因为不同的分配模式不能改变被分配的剩余价值的总量,就说总剩余价值的货币表达(货币利润)不能在一定的严格限度内变化大小。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展示马克思所探讨的问题,即在物化在给定剩余产品中的给定剩余价值如何以及为什么在流通中具有可变的货币表现形式。换句话说,利润如何以及为什么会偏离剩余价值却仍然由剩余价值决定。
3. 利润与剩余价值

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的区别是马克思对再生产的分析的根本。社会财富(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发生在前,生产出来的物品或表现通过交换从其所有者转移到其消费者发生在后。显然,生产和流通对于资本主义再生产来说是绝对必要的。尽管如此,它们的作用截然不同:前者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后者转移价值和剩余价值【9*】。
作者注【9*】:《资本论》第二卷,p. 222-223。
价值转移的基本机制是价格偏离与价值成正比的价格。我们将按照马克思的理解,将这些称为价格-价值偏差。正如马克思所想,这总是意味着价格与直接价格的偏差。例如,当一种商品以低于其直接价格的价格出售时,卖方获得的货币价值就小于所出售商品所代表的价值。相反,买方以商品形式获得的价值大于他或她以货币形式交出的价值。因此,从卖方手中转移出去的剩余价值直接重新出现在买方手中。由此可得出一些非常重要的结论。假设一些卖家的价格低于直接价格,而另一些卖家的价格高于直接价格,但就整个经济而言,这些价格之和等于直接价格之和。于是,一些卖家在交换中损失的钱恰好被其他卖家的收益所抵消,因此,作为卖家,整个资本家阶级获得的货币与商品资本中物化的总价值成正比。但请注意:资本主义卖家无论在价值上获得收益还是蒙受损失,这些收益和损失都来自于他们自己的买家。那么问题来了:这些买家是谁?他们的得失如何出现在货币利润总额的确定之中?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更详细地观察资本主义再生产的过程。为了简单说明,让我们首先假设一个简单再生产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所有的生产都需要一年的时间,最后在年尾时资本家和工人在市场上碰面并进行买卖。资本家带着商品 C' 和货币 M' 【3】进入市场。工人在前一个生产周期中已经消费完了他们的工资,他们进入市场时只带着他们的劳动力 LP,他们希望重新出售这些 LP,以便能够再次消费。根据来年的投资计划,资本家投资货币资本 M 来购买来年生产所需的要素。在这些货币中,Mc 代表用于垫支生产资料 MOP 的不变货币资本:因此,这些货币回购了整个商品-产品 C 的一部分。资本主义投资支出的其余部分由可变资本 Mv 组成,这一部分用于购买明年生产的劳动力 LP。工人反过来把这些货币花在他们的生活资料 MOS 上,从而回购了可用的商品-产品 C 的第二个部分。最后,资本家还必须购买一定数量的商品供他们个人消费。因此,他们花费一定量的货币收入 m 来回购总产品 C' 的剩余部分 c。下文的图1总结了整个过程中的货币流动。正如我们很快将看到的,保留在资本循环中的流动对分析来讲至关重要,它被包含在下面所画的矩形中。
译者注【3】:注意在谢克所讨论的情形里,正如斯拉法经济学那样,货币是商品货币,所以这种特殊的商品的产量 M' 也是在这一“年”里生产出来的。



图1 在一“年”的期末时进行的交换与货币循环,箭头表示货币的流向

从上文可以明显看出,资本循环 M-C(图1中的矩形)【4】包含了大量对社会商品-产品 C' 的购买:通过 Mc-MOP 进行直接购买,并且通过 Mv-LP-MOS 进行间接购买。由此推论,任何因发生在生产资料 MOP 和工人生存资料 MOS 的价格-价值偏差而产生的价值转移继续保留在资本循环内部:当一个资本家作为 MOP 和 MOS 的资本主义卖家蒙受损失时,另一个作为资本主义投资者的资本家作为 MOP 和 LP 的买家获得收益。
译者注【4】:注意谢克这里讨论的情形是在一个生产周期(一“年”)的期末。此时大家正在进行商品交换以准备来年的生产。所以在这个阶段,资本循环仅表现为 M-C 而不是 M-C-M'(C-M' 已经涉及到用来年的剩余价值生产以获取货币)。
剩下要考虑的流通是包含资本家自己的收益循环 m-c 的流通。同样,商品资本因价格下跌而损失的价值,也被资本家以较低的消费品价格形式获得。但现在出现了一个关键的区别。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作为卖方的损失将在商业账户中显示为实际利润低于直接利润(实际利润低于与剩余价值成正比的利润)的数额。但他们作为消费者所获得的只体现在他们个人购买相同消费品所需的较低金额上。换句话说,价值被转移到收入循环中,而这种转移表现为低于直接利润的利润。【5】
译者注【5】:资本家的个人收益并不被计入到利润里,这是因为在这个模型里,一开始进入市场的是以实物形式存在的商品和货币,此时没有交换,也就没有利润。只有交换完成后才会有利润。因此,在交换时,资本家的个人消费 m'-c' 是基于商品货币,而不是货币利润。其作为买方的个人收益得失也自然不计入到利润账户中。这类似于简单商品生产中买家用货币(而不是利润,简单商品生产中没有利润概念)购买卖家的商品,只不过这里卖家从小生产者变成了资本家。
在大多数对社会再生产的分析中,资本家收入循环没有被明确说明。当然,在这种情况中,当价格偏离价值时,给定的剩余产品和给定数量的剩余价值可以表现为可变数量的利润就显得完全不可思议【10*】。然而,一旦对整个社会循环进行分析,谜团就消失了。只要价格-价值偏差在资本循环和资本家收入循环之间产生转移,这些转移就会表现为实际利润和直接利润之间的差异。讽刺的是,尽管这一现象在大多数马克思主义者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中显然是个谜,它对马克思本人来说却毫不神秘【11*】。“这种将资本转化为收入的现象应该被注意到,因为它造成一种幻觉,即利润的增长(或在相反的情况下减少)独立于剩余价值的数量。”【12*】
作者注【10*】:M. Dobb. 'Mr Sraffa and the Rehabilitation of Classical Economics', p. 1.
作者注【11*】:有趣的是,马克思强调了这个问题与级差地租理论而不是生产价格理论间的联系。马克思主义者经常忘记前者也意味着价格-价值偏离,因为边际条件决定价格,而决定价值的却是平均条件。因此,所有与价格-价值偏离有关的一般现象也在这里出现。
作者注【12*】:《剩余价值学说史》,第三部分,pp. 345.
一旦掌握了价值和价值形式之间的区别,这一切都不应令人感到惊讶。价值和剩余价值是在生产中创造出来的,并且表现为流通中的货币数量。流通量既然更为具体,它们的规定就必然比价值量更为复杂,因为它们不仅表示价值的生产条件,而且也表示价值的流通条件。因此,流通领域的相对自主性必然表现为价格大小相对于价值大小的相对自主性。换句话说,利润不仅取决于剩余价值的数量,还取决于其特定的流通方式。流通相对于生产的自主性这一概念不仅意味着利润可以独立于剩余价值而变化,而且还意味着这种依赖被严格限制。因此,有必要说明价值范畴本身是如何限制其货币表达的变化的。
直观地看,从前面的讨论可以明显看出实际利润与直接利润的总体偏差是两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它取决于资本家消费品的价格偏离这些产品的价值的程度,也就是说,它取决于剩余价值在资本家之间的分配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个别价格-价值偏离模式。其次,它取决于这些剩余价值被资本家作为收入消费的程度,也就是说,取决于这些剩余价值在资本和收入之间的分配。即使当价格偏离价值时,从资本循环到收入循环的任何转移的规模也将取决于收入循环的相对规模。当所有剩余价值都被消耗掉时(如在简单再生产中),实际利润与直接利润的相对偏差将达到最大。另一方面,当所有剩余价值都被再投资时(就像最大限度的扩大再生产那样)就没有资本家收入循环了,因此就根本没有转移。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个别价格-价值偏差的大小和性质如何,实际利润总额必须等于直接利润总额。【13*】【6】
作者注【13*】:Anwar Shaikh, 'Theories of Value and Theories of Distribution', 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1973, ch. IV, section 4: and Michico Morishima, Marx's Economics, Cambridge 1973, p. 142.
当经济沿着冯·诺伊曼射线,(在流动资本模型中的)利润率独立于相对价格。但是利润率是利润与成本价格之比。如果价格总和恒定,则对于直接价格和生产价格来说,利润与成本价格之比是相同的。因此,直接利润等于转形利润,直接成本价格等于转形成本价格。

译者注【6】:这部分讲的是利润如何被剩余价值规定。但是,我们注意到这个调节依赖于相对价格引起的价格-价值偏离。那么,价值是如何规定生产价格的呢?这个将在后文讨论。
令 \pi^\circ = 直接利润(与剩余价值成正比的货币利润), \pi = 实际货币利润,b = 流入资本主义消费的实际利润的比例, \bar{g} = 经济的平均增长率, \bar{\delta}_F = 资本家消费品的价格-价值偏差的平均百分比。那么,根据附录A的推导,可以证明利润偏离剩余价值(直接利润)的百分比是资本家消费品的价格-价值偏差的平均百分比的一部分 b(1/1+\bar{g}) 。
\frac{\pi-\pi^\circ}{\pi}=\frac{b}{1+\bar{g}}\bar{\delta}_F \space\space \space\space \space\space \space\space \space\space (1) \\ 其中, 0\leq b\leq 1 , (1/1+r) \leq (1/1+\bar{g}) \leq 1 ,r = 统一利润率,并且:
\bar{\delta}_F=\sum_{i=1}^{n}{(\frac{p^\circ_i-p_i}{p_i})\frac{F_i}{F}} \\ 其中, p_i 和  {p^\circ_i} 分别是第 i 种商品的实际价格和直接价格。 F_i 是花费在这种商品上的资本家支出。 F=\sum_{i=1}^{n}{F_i} 是资本家阶级的总消费支出。因此, \bar{\delta}_F 是个别正偏差与负偏差的加权平均数。
在这一点上应该指出这个结果对任意价格都成立,唯一的限制是社会产品的总和保持不变,这样货币的购买力就保持不变。后者当然意味着总产品的平均价格-价值偏差为零。由于资本主义消费品包括生产条件各异的行业所生产的各种物品,它们的平均价格-价值偏差将是许多个别正偏差和个别负偏差的加权平均数。因此一般来说,资本家消费品的平均价格-价值偏差( \bar{\delta}_F )可能相当小。关于这个问题的进一步讨论将保留到本文第四节,在那里我们将分析个别价格-价值偏差的决定因素。
为了了解实际被涉及到的大小,我们要认识到 (1- b)是利润种被资本家用于投资的比例。因此,它也是总投资与总利润之比,或者说,平均增长率 \bar{g} 与平均利润率 \bar{r} 之比。这意味着,式(1)也可以写成:
\frac{\Delta \pi}{\pi} = \frac{\pi-\pi^\circ}{\pi}=(\frac{\bar{r}-\bar{g}}{\bar{r}})(\frac{1}{1-\bar{g}})\bar{\delta}_F \space\space \space\space \space\space \space\space \space\space (2) \\战后美国经济的平均(税前)利润率约为12%,平均增长率约为4%【14*】。对于这些数量,由此产生的利润-剩余价值偏差大约是资本家消费品的平均价格-价值偏差 \bar{\delta}_F 的64%。如果后者的偏差为 -10%(考虑到 \bar{\delta}_F 的定义,这意味着资本家消费品的售价大约比价值低(0.1/1.10)≈9%),那么直接利润将与实际利润相差大约- 6%。
作者注【14*】:平均利润率来自于 T.E. Weissikopf, 'Marxian Crisis Theory and the Rate of Profit in the Post-War US Economy'.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no. 3, 1979, table 2 (Full Period), p. 351. 平均增长率来自于 'Long Term Economic Growth, 1860-1970',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1973, chart A, fig. 3, p. 8.
顺便说一句,值得记住的是,上述公式抽象掉了固定资本和周转时间的差异。对这些因素的适当处理超出了本文的范围,但将它们包括在内将意味着更低的利润-剩余价值偏差。
只要稍加努力,我们就可以把前面关于利润总量的结果推广到利润率的情况。设M,W,P分别代表在生产中消耗掉的产品的货币价值,总工资账单和总价,所有这些都在任意给定的相对价格下。现在让 M^\circ , W^\circ , P^\circ 代表相对价格等于相对价值(当价格“等于”价值)时其分别对应的货币总量。那么
P \equiv M+W+\pi \space\space \space\space \space\space \space\space \space\space (3) \\ P^\circ \equiv M^\circ+W^\circ+\pi^\circ \space\space \space\space \space\space \space\space \space\space (3a) \\由于我们抽象掉了周转和固定资本,实际平均利润率 r 就是利润 \pi 与成本价格(=预支资本)M+W 之比。因此
\bar{r}=\frac{\pi}{M+W} \space\space因此 \space\space \pi=\bar{r}(M+W) \\ 因此,
\frac{\pi}{P}=\frac{\pi}{M+W+\pi}=\frac{\bar{r}}{1+\bar{r}} \space\space \space\space \space\space \space\space \space\space (4) \\ \frac{\pi^\circ}{P^\circ}=\frac{r^\circ}{1+r^\circ} \space\space \space\space \space\space \space\space \space\space (4a) \\ 其中 \bar{r} =实际价格的平均货币利润率,而 \bar{r}^\circ =与价值成正比的价格的平均货币利润率=平均价值利润率。
最后,由于价格总和不变, P=P^\circ 。将(2)用 P 除以(4)的两端,在一些操作之后我们可以得到(见附录A):
\frac{\Delta \bar{r}}{\bar{r}}=\frac{r-r^\circ}{\bar{r}}=\frac{\bar{r}(\frac{\Delta \pi}{\pi})+\frac{\Delta \pi}{\pi}}{\frac{\Delta \pi}{\pi}+1} \space\space \space\space \space\space \space\space \space\space (5) \\直觉上讲,假设价格之和保持不变,如果价格-价值偏差导致 \pi 低于 \pi^\circ ,那么它们也必然导致 (M+W)高于 (M^\circ+W^\circ) (见等式(3))。这意味着平均利润率将低于价值率,因为它的分子( \pi )更低,而且它的分母(M+W)更高,这反过来意味着利润率偏差将倾向于略大于利润量偏差 \Delta \pi/\pi 。这正是(5)所告诉我们的,并且如果我们用先前算出来的大小 \Delta \pi/\pi \cong -0.064 且先前给出的利润率 \bar{r} \cong 0.12 ,我们有:
\frac{\Delta \bar{r}}{\bar{r}} \equiv \frac{r-r^\circ}{r} \cong -0.07 > \frac{\Delta \pi}{\pi}=-0.064. \\明白这个数值例意味着是很重要的:给定 r \cong 0.12 ,(5)意味着 r^\circ \cong 0.13 !顺便说一句,这种差异比任何对 \bar{r} 实证测量的可能误差都要小得多,我们也因此可以说对于经验目的而言 \bar{r} 与 r^\circ 几乎不可区分,当然,前提是我们对价格-价值偏差的估计有着正确的大小。然而在此之前,我们需要进一步澄清一下价值利润率及其货币表示的内在联系。
4. 生产价格:利润率

前面的讨论或多或少基于随意选取的价格。为了得到更精确的结果,我们现在必须把自己具体限制在生产价格上。在这方面,由于我们在(5)中已经确定,即使在一般情况下,利润量偏差和利润率偏差之间也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因此仅处理利润率偏差就足够了。
我们首先注意到,对于给定的劳动过程条件,利润价值率总是可以表示为剩余价值率 r^\circ 的稳定递增函数:
r^\circ=\frac{S}{C+V}  \space\space \space\space \space\space \space\space \space\space (6) \\ 其中 S=剩余价值,V=劳动力价值。令 L \equiv V+S = 活劳动附加的价值(如果 N 为雇佣工人总数,h=一个工作日内的工时,L=Nh)。令 k \equiv C/L = 死劳动与活劳动之比。则:
r^\circ=\frac{(\frac{S}{V})}{\frac{C}{L}(\frac{L}{V})+1}=\frac{(\frac{S}{V})}{k(1+\frac{S}{V})+1}  \space\space \space\space \space\space \space\space \space\space (7) \\由于 k 只取决于技术和工作日的长度 h,当劳动过程的这些条件给定时, r^\circ 将直接与剩余价值率一起变化。因此,价值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单调递增函数。
近年来,一些作者已经证明了当直接价格转换为生产价格时,尽管转换后的货币利润率 r 一般会偏离价值利润率(我们已经解释过了),这一转形利润率也是剩余价值率的单调递增函数【15*】。但是,一旦认识到价值利润率 r^\circ 和转形利润率 r 都随着 S/V 的上升而上升,那么它们就必须立刻一起变化:当价值利润率上升(或下降)时,其在流通领域的反映为转形利润率也会上升(或下降)。
作者注【15*】:'Theories of Value and Theories of Distribution', ch. IV, section 4; and Marx's Economics, p. 64.
我们可以说得更具体。一般来说,平均价值利润率 r^\circ 是个别行业价值利润率的加权平均值,其权重均为正且和为1(这被称为个别行业价值利润率的凸组合)。让我们假设实际的系统以 g 的速率增长, 0 \leq g \leq r (这里包括简单再生产)。实际增长率 g 当然取决于 b,即资本家阶级将利润用于消费的比例。通过与实际经济进行比较,让我们现在考虑一下,如果资本家用于消费的利润越来越少( b \rightarrow 0 ),体系将会发生什么。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增长率将上升,而用于资本家消费的社会产品的比例将下降。在极限情况下,资本家将不消费任何东西,所有的利润将用于投资,增长率 g 将等于转形利润率 r。而且,如三(3)节所述,当 g=r 时,在这些假设情况中平均价值利润率本身就等于转形利润率 r。
上文描绘情况是最大扩大再生产(MER)的情况之一。由于在这种情况下不存在资本家消费,因此,在实际增长率下存在的行业中,作为一个小子类存在且其产品只被资本家消费的行业(比如游艇?)——将不会在 MER 中运营。这进而意味着 MER 中的平均价值利润率是所有行业(奢侈品行业除外)的平均价值利润率的加权平均数,相应的权重是严格正分数,它们由对 MER 来说必要的产出比例所决定。
但是,由于在 MER 中平均价值利润率完全等于转形利润率 r,我们可以立即说,转形利润率 r 是个别价值利润率的加权平均数,其权重和行业覆盖率由 MER 的产出比例决定。尽管我们是通过考虑 g=r 时会发生什么而得到这些 MER 权重的,我们同样可以将它们视为在实际体系中定义某种“复合行业”的权重。这种复合工业,我将称之为核心行业,对转形过程而言是不变的,因为它的转形利润率等于它的价值利润率。因此,它对应马克思所谓的“平均构成领域,无论这些领域是近似等于还是完全等于社会平均“,因为在“资本的平均构成占主导地位的那些平均生产领域”中,各产业之间的利润率是根据这些平均构成进行调整的【16*】。
作者注【16*】:《资本论》第三卷,p. 273。Alfredo Medio 也支持我所谓的核心产业是满足属于马克思所定义的“平均构成领域”的产业。见 Alfredo Medio 'Profits and Surplus Value: Appearance and Reality in Capitalist Production', in E.K. Hunt and J.G. Schwartz, eds., A Critique of Economic Theory, Harmondsworth, 1972.
前面的结果是相当有力的,因为它告诉我们,平均价值利润率 r^\circ 和转形利润率 r 仅仅是一组共同的个别行业的价值利润率的不同种类的加权平均值。前者当然对应于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平均”构成的资本的价值利润率,而后者对应于核心构成(马克思简单地称之为“平均”构成)。正如我们所见,他正确地认为这种构成“仅与社会平均大致相同”。两种类型的平均数之间的唯一区别来自于这样一个事实:即行业覆盖率有所不同;并且还来自于这样一个事实,即尽管每一组权重都是由加起来等于1的正分数组成,两组中的个别权重之间却并不完全对应。因此,正如预期的那样,这两种类型的平均值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甚至在实体经济中它们各自的大小也可能几乎相同。
下面的图2总结了前面讨论的结果。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假设 r^\circ 大于 r(当然也可以反过来)【17*】。它们之间的实际关系一般取决于资本的社会平均构成(决定 r^\circ)和核心构成(决定r)之间的关系。
作者注【17*】:r 与 S/V 之间的关系可以从 Marx's Economics, p. 64, fig. 2. 中推出。
有趣的是,尽管马克思坚持认为利润率的均等化和个别生产价格的形成对个别资本或资本子集来说非常重要,他却同时也坚持认为,对于整个体系来说以前推导出来的规律基本不变。在给恩格斯的一封信中,在发展了转形过程中产生的基本现象之后,马克思继续总结了剩下的任务。“此外,在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之后,以前提出的、现在仍然有效的价值和剩余价值规律的外在形式发生了变化。”【18*】
作者注【18*】:Karl Marx to Friedrich Engels, 30 April 1868.



图2 价值利润率(实线)与转形利润率(虚线)

无论何时何地,价格都是价值的外在形式,是价值在流通范围内的反映。马克思认为,变化所做的就是改变这种外在的形式,把某些新的规定和变化的新来源引入它,但在这样做的时候恰恰又会使内在的联系保持不变。再看一下图2:它完美地说明了这个概念。在相对独立的流通镜中,转形利润率表现为价值利润率的一个移位图像,它们在决定上本质相同,但在确切的大小上有所不同。循环领域的自主性表现在这种大小的位移上。另一方面,这种自主的有限性恰恰通过以下事实表现出来:价值范畴的结构(有机构成的模式,以及剩余价值转化为收益的比例)限制了这种位移效应。因此,价值形式的变化受到价值本身结构的制约和限制。【7】
译者注【7】:总结一下谢克在这一节的论点:
1. 总利润与总剩余价值(的货币表示)之所以不一样,是因为 1)资本家瓜分了剩余价值并就此引发的相对价格变动导致了价格-价值偏离,和 2)一部分剩余价值从资本循环转移到收入循环。因此,本质上总利润被剩余价值支配。
2. 对于利润率而言,任何实际利润率和价值利润率的差异都有可能非常微小。
3. 对于转形利润率(用生产价格计算的利润率)而言,在数学上它和价值利润率共享一组相同的个别价值利润率。唯一区别在于两者采用了不同的加权系数组合。因此,本质上转形利润率被价值利润率支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9-22 14:44:50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我看不懂但是我给你点个赞[惊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9-22 14:45:07 | 显示全部楼层
想问你佬个问题,读英文材料时是要脑内转译还是可以直接理解啊,感觉看纯英很吃力…[发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9-22 14:4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终于明白,数学本身不仅不阐明真理,甚至可以把任何错误无限制的延伸下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9-22 14:46:1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多了话可以直接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

帖子

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
发表于 2022-9-22 14:46:36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要觉得作者哪里写的不对可以说出来 而不是在这里气愤数学和你脑海的“真理”不符合[dog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9-22 14:4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典中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5

帖子

1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3
发表于 2022-9-22 14:47:34 | 显示全部楼层
额,我发表了一篇共产主义货币形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9-22 14:47:57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看得懂吗?反正我看不懂,也没你那样自信心爆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多点娱乐

GMT+8, 2025-10-13 20:59 , Processed in 0.12294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