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0|回复: 0

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复制链接]

2

主题

3

帖子

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
发表于 2023-6-18 17:4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在看一些心理学的视频,

看到一段,老师提到一个观点:
“拉康心理学将社会性因素囊括到精神分析里面。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适应社会,你治疗了一个适合古代生活的人,那叫治愈吗?这就是很多人接受传统精神分析治疗后。反而不能适应社会,显得怪怪的原因……”




这段话有些偏颇,不够辩证客观。

有一点质疑,难道真的适应社会了,不存在心理问题了吗?怪怪的就是不健康吗?不适应社会,没有屈从社会集体属性就是不正常吗?

万一这个社会适应性,是在剥削和压抑人性的前提下呢?例如老师提到的某文化XX时期,犹太人相互揭发的时期……

世界大战时期的日本男人,如果不能适应日本社会要求对天皇、军权、对战争的绝对认同和服从,绝对适应性,就是心理不健康?反而适应很好,能够很好去投入战争,干尽烧杀奸掠的非人行为,就是健康的?

制造出了一个个社会适应性很好的、冷血、心理扭曲变态的杀人机器,叫治愈吗?

适应社会的前提是否是,(如果这个社会是一个人的话)这个社会是一个心理健康的社会,而不是一个心理扭曲变态的社会呢?

很多人在社会中活得游刃有余,但是心理存在很大的问题,被很强大常年累月的防御体系包裹着,活成一个社会适应性功能性很强的人,却没有真正活出自己的生命的各种状态。

很多人是创伤性的成功,防御性的成功,这些人的崩盘是非常可怕的,在人生某些阶段,社会性功能始终无法压抑生命力,于是瞬间崩溃。

在毛姆的小说,茨威格的小说中,我们看到这样的社会精英人士,脱离社会功能,去到原始自然中生活的故事,在日常平凡生活中,做出匪夷所思超越社会纲常的选择的故事。

可见小说,投射出来作家(那个年代的文化学者,城市化资本化进程中的精英人士)对释放真实生命力,内在自我的投射性认同。

当代现实中也有很多高学历,高收入的精英人士,经历一场和死亡短兵交接的较量,人士断崖式、高塔式的崩溃后,终于面对内心,面对真实自我。)

社会环境确实是影响着来访者,可能是造成心理不健康,人格不完善,导致现实生活、社会适应性出现困难的情况。

但是不能反过来推导出,一个来访者经过治疗社会适应性很好,就是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的。

也不能以社会适应性好,作为标准和目标来衡量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性是一项心理影响因素,它是一个现象,而不是本质,不应该反过来成为心理健康的终极目标和标准。

新的精神分析是否可以是这样,是包含了社会性因素,但更为重要的是以人为中心,关心人的感受、心理情绪为主体,经过治愈,来访者无论社会适应性是否优秀,都可以活得自在,幸福。

新精神分析是多范式的,多维度的,那么应该以多角度,多维度范式去看待一个人的心理和人格的转变和成长。
心理健康如果有标准,那就是这个人拥有饱满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心中充满爱,爱自己,爱世界,心中有爱和善意愿意分享给世界,愿意自己、愿意他人,愿意世界变得更美好,充满爱和温暖。
现象和指标,都是心理的投射、投影。
衡量一个人的心理不应该是外界的种种指标,而是这些眼睛看不到的精神、心理化的感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多点娱乐

GMT+8, 2025-10-13 03:45 , Processed in 0.09219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