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2|回复: 0

我在边疆做心理——部分基层公职人员为什么“躺平”

[复制链接]

4

主题

7

帖子

1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4
发表于 2023-3-3 08: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为商业服务机构,我们讲究工作效率。但对于政府、事业单位来说,尤其是边疆地区的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甲方)来说,工作效率往往不尽如人意,这个时候往往出现我们在等待甲方决策需要等很久,好不容易决策出来之后就要求我们加班出材料及交付物的状态,综合来看,对于大部分心理人来说,工作效率低的可怕。今天我们就要讨论的是这个问题。
什么是工作效率?简单来说就是单位时间内的产出,能够在标准的时间里面生产出来足够多足够有价值的东西就是工作效率高,不能就是工作效率低。单位时间是多长时间?一个小时一天一个月一年?一般来说,以一天为宜。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东西?一般来说,就是我们心理服务的交付物。
说到政府及事业单位,有种观点认为基层公职人员数量众多,人过一百形形色色;也有人认为很多人平时就是懒,不注意总结,考核的时候抓瞎,到考核的时候不得不去加班。但是“懒”这样一个认识是不是真的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似乎不能,懒的背后是什么?从我们调研来看,绝大部分时候不是基层人员懒,而的确是不会!是不知道如何去处理,不知道如何去应对他们所面对的群众的基础心理需求,外在表现出来的现象才是懒。所以赋能他们基本的工作的能力和技能是非常必要的,比如说倾听、共情、澄清等相关能力。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还有一个问题——很多基层人员文化水平一般,内在非常贫瘠,学习动力不足,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存在显著认知偏差。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辅助社会治理来解决,具体来说,就是社会治理心理学的核心问题是解决人民群众尤其是基层管理人员的认知问题。
那如何理解这个认知问题呢?又如何解决呢?
首先,这是一个基础环境的问题。简单说,不管我们认同与不认同,当前我们的国家在不同的地区人民群众的物质与精神均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又伴有地域的生活节奏及处世文化的不同,这就导致了这个认知冲突。我们一般根据人们平均收入水平把国家和地区分为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就我们目前来看,边疆地区普遍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处于低收入地区。同时由于边疆地区相对闭塞,民风淳朴,乡土熟人文化盛行,这就构成了一个本地的一个基础环境。我们做心理服务,需要理解这个环境并且做好充足的预案才能完成心理服务的推进。
一般说来,一线城市高生活质量高收入带来的问题是高压力,高节奏,高效率;二线、三线城市各方面要差一些,压力节奏均居中,效率相对低一些。四线,五线,乃至笔者服务的西北边陲小城,生活基本没有压力,只要你想找一个稳定的政府事业单位工作,还是很容易找到的,只是收入相对平均,绝大部分人维持相对体面的生活而已。这无关你的能力,就笔者的经历来看,政府及事业单位各部门人员缺口较大,本地人员但凡是大学生很容易考上公职,即使实在知识水平一般,也可以通过辅警等方式获取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俗话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自然而然会导致部分人的懈怠。
其次,我们得看到基础环境的筛选作用,有点类似于“劣币驱逐良币”的感觉。大城市的压力来源于什么?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高房价,高压力,年轻人不得不去工作,不得不忍受996、007等“福报”。但是如果你在小城,如果你在西北边陲的这样一个边境城市,你会发现不需要你去努力,去挣首付,本地房价两三千元,绝大部分年轻人一毕业家里已经准备好了一套无贷款的房子,房子很容易实现自由,至于车子,公职人员正常工作一两年也可以购买。对于家人来说,你仅仅需要一个工作就可以了,这个工作就是你的一个从校园人转到职业人的状态,一个标签,一个符号,紧接着你按照社会约定俗成的这个规则去结婚,去生子……你会看到这个环境缺乏竞争,这个环境几无压力,所以我们在实际服务中也发现,很多甲方工作人员,在凌晨3、4点“加班”刷手机而把工作拖到最后一刻。由于本地基本上没有什么第三产业,绝大部分人员都是公职人员,比如笔者曾经服务的县城,公职人员可以占到县城人数的1/3强,这些留下的公职人员基本上都逐渐接受了”低压力、无效率“的生存之道。我想,政府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也希望心理服务辅助提升公职人员的工作效率,但是我们必须要有清晰的认识,仅仅靠社会心理服务,不做大的打破”乡土文化环境“的努力,基本不会有效果。更有甚者,可能会同化心理服务工作人员。毕竟,在这个高压力的时代,”躺平“的吸引力是那么巨大。
如果在公职人员中有人觉得自己需要奋斗怎么办?他的选择会去效率高的地方,会去自己所在区域的城市、省会城市,会去经济更加发达的地方,这变相的造成了一个人才的筛选。有动力的,有进取心的人,逐渐的离开了这个地方。这其实并不仅仅是这样一个地方的问题,是整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内卷化的问题,有动力的人的离开导致了留下的人奋斗动力不足,奋斗动力不足会导致这类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人文社会各个方面差别越来越大。
心病尚需心药医,而这个心药就是怎么样去激发内生动力?让留下的人逐渐的去改变他们的认识,认识到幸福生活需要自己去创造,逐渐的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奋斗,是努力,是成长,这个过程细微且漫长但意义非凡,什么是社会治理?这就是社会治理!什么是社会心理服务?这就是社会心理服务!用心理学的方式辅助改革,改进社会治理。这个工作需要政府的主导,专业人员的配合,社会各层次人员的努力,最普遍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这是一个社会变革,犹如商鞅,变法唯一的目标是实现国家战斗力的提升,实现的途径是打破阶层的桎梏,具体做法还是以军功,而不是以阶层,不是以身份来作为一个人在社会上的标签,军功是什么?一个人在社会奋斗的交付物,一个人为国努力的标记和符号。所以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里面,我们需要去给每一个人界定一个交付物,我们需要去帮他们去制定相对严格的规则,并且我们要建议政府去考虑、完善、执行这样的规则。这样变革就开始了。
我们梳理一下,社会心理服务需要政府的强力支持,社会心理服务需要给每一个基层的人员确定一个交付物,社会心理服务要为这个交服务去制定一系列相对严格的规则。所谓依法治国,不外乎于此。法为规则,国家机器是为执行。那么社会心理服务的交付物是什么?实现路径是什么?实现的结果又是什么?这需要我们长期一起艰苦的探索,这需要我们认真细致的思考。这不仅仅是一两个项目、一两个地区的事情,这应该是一个系统,一个体系的交付物。我们党有着"实事求是"的光荣传统,我们党有着”摸着石头过河“、”用于探索敢为人先“的气魄,所以,我们是否可以给社会心理服务一点空间,让大家一起探索,一起摸着石头过河,解放思想,说不定我们就可以迎来治理模式的改革和突破,我们就有了社会治理的新景象。
第三,职业人际关系的影响。古人曾说”文人相轻“,相对来说,公职人员在边疆地区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知识见地相对丰富。然而我们也发现政府、事业单位人员的人际关系,因为互相不服气互相拆台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工作效率,导致部分公职人员的无力感,进而躺平。也就是说,可能是因为协作不畅而导致的工作效率比较低,或者说部门之间的协作流程,协作人员出现了问题。
城市的商业竞争文化推崇简单的人际关系,以解决问题为主要的工作目标,但不得不说这是反人性的。这样做虽然工作效率较高,但确实因为生存压力,不是大家想这么做,而是不得不这样做。所以大城市看起来光鲜亮丽,其实解决的是最基本的生存的问题,解决是最基本的生理需要的问题。在四五线城市乃至县域,人们的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了满足,人们想的更多的是安全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归属感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越往高等级来说,越需要这个人的主观体验。这个时候差序格局的影响就出现了,人们之间处事不是因为要完成事业这个目的,而是要分出亲疏。如果我不卡,怎么能体现到我的价值?我的被需要怎么得到满足,怎么能让我感觉到我是被尊重的?如果心理工作人员说什么我就积极配合,那么我的价值感如何体现?如果所有的流程我都让你舒服了,我怎么能够实现我的人生梦想和价值?钱吗?在这个地方,大家贫富差距没有那么大,或者说巨富巨贾不会被人看到,会被人看到的东西,有且仅有一个,”我能办得成事儿,我在人群中有面儿”。这是什么?不就是自我实现吗?这么说来,越是大的城市,越繁华的地方,越是人多的地方,大家聚在一起,实现的只能是基本的生理需求,吃喝拉撒,柴米油盐酱醋茶而已。但是越到小的地方,越到乡村,人们反而在追求高级的需求,高阶的价值感,因为基本的生理需求已经得到满足了,这也符合心理学中马斯洛的理论,非常符合以人为中心的治理观点。所以从这种角度说,需要层次的差距与冲突在心理服务中也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之一。
第四,能力恐慌现象突出。我们发现,绝大部分的公职人员会存在着能力恐慌现象,越到基层这样的现象越明显,不管是驻村工作队还是本土干部,都普遍存在着能力恐慌现象。有很多人从相对发达地区过来,亲眼见到过规范治理和高效工作,来到边陲,无法适应。所谓的能力恐慌,其实就是安全感的问题,人们担心自己一旦离开了这样一个相对落后的环境,去到更加先进的,或者说被认为先进的环境里面而无法生存的现象。就像收费站的大姐说的那样子,我这辈子收费干了那么多年,我只会收费,离开这个岗位我什么都不会呀。很多基层的干部,在实际工作里面不也有这样的感觉吗?这工作我干了那么多年,我们变得只会干这样一项工作了,我不会思考,我只会重复,我没有成长,我没有职业发展空间。安全感问题的解决,需要有内外两个方面。内部方面,需要解决稳定性的问题和成长性的问题,也就是说自己是有能力的,自己会逐渐的成长的,这需要我们做心理服务的人,走进干部的内心,去帮助他们进行心理建设,教会他们一些稳定化的技术,给他们树立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是有价值感的,有意义感的这个信心。外部方面,我建议两个点:一是整个社会,提供一定的流动性,比如说干部的交流交换,乡镇之间的交换,机关领导和驻村干部之间的交换,地域之间的交换。交换时间不用特别长,但是一定要有。二是为干部赋能,给干部价值。也就是说,在现有的社会治理体系里面,除了督促督导检查,还需要有表彰,鼓励支持,政府各部门已经在做这样的工作,除了大红花,除了钱,除了荣誉证,我们需要去调研,他们到底需要什么?去了解他们安全感缺乏的原因,是因为害怕自己落伍,害怕自己老了,此时培训交流学习必不可少、参观访问取经必不可少。这需要基层干部,有一个比较好的视野,有非常好的大局观念,有系统思考的能力,有良好的自我规划和自我约束,这些都需要慢慢沉淀和成长的。这些都需要良好的外部条件,足够合理的安排计划,充沛的休息时间,相对稳定的情绪情感(有情绪宣泄的渠道,有情感稳定支持的技术和方法)。三是,合理的仪式感,优秀的人要佳奖,带着红花嘉奖,荣誉证不要吝啬,仪式感一定要做足。这是一个组织行为,代表着组织认可。这是政府的风向标,这是政府治理思路的转变,尤其是基层政府治理思路的转变和改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多点娱乐

GMT+8, 2025-10-14 06:45 , Processed in 0.11493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