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2|回复: 0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导读.第一章-生产.a(1 ...

[复制链接]

2

主题

2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3-4-10 10:45: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个人导读批注部分为加粗,引用部分为原文。如各位由看不懂,看不明白的部分,欢迎指出

第一段:
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因而,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自然是出发点。被斯密和李嘉图当作出发点的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应归入18世纪鲁宾逊故事的毫无想象力的虚构,鲁宾逊故事决不像文化史家设想的那样,仅仅是对极度文明的反动和想要回到被误解了的自然生活中去。同样,卢梭的通过契约来建立天生独立的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的社会契约论,也不是奠定在这种自然主义的基础上的,这是错觉,只是美学上大大小小的鲁宾逊故事的错觉。

【古典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和李嘉图在进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时候都犯了一个错误,他们是从社会中单个孤立个体的活动进行研究,这显然是违背了现在以及当时(亚当斯密和李嘉图所处的资本主义时期)的以社会化(劳动者共同运作生产资料,大工场,工厂化,生产方式集中化,大机器化)的生产方式的。在经济学之外的卢梭,写下了《社会契约论》,企图通过“社会契约”来构造人与人的关系。但这种“社会契约”并不是从孤立的个体与孤立的个体之间的契约,而是结合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关系(从封建时期过渡而来的资本主义)建立的;换句话说,并不是因为契约的订立,才实现了人与人的“契约”关系,而是因为当时的社会存在状况(社会的变迁,封建到资本)决定了人与人的关系。所以,这并不是卢梭天才头脑想象出来的,而只是其精确把握住了社会现实,并把它当作材料的结果。当时已经在不断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不是孤立于社会之外的“鲁滨逊”,“鲁滨逊”只是艺术文学作品中的头脑错觉,是不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的】

这倒是对于16世纪以来就进行准备,而在18世纪大踏步走向成熟的”市民社会”的预感。
【“市民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契约”隐隐约约来说是符合当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人与人的关系的。正如上文所说,因为卢梭的头脑深刻的把握住了这一现实材料,当时由社会物质发展决定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因此写下了《社会契约论》,(对应原文中:“市民社会”的预感)但这个契约只局限于当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有历史局限性的】

在这个自由竞争的社会里,单个的人表现为了摆脱了自然联系等等,后者在过去历史时代使他成为一定的狭隘人群的附属物。这种18世纪的个人,一方面是封建社会形式解体的产物,另一方面是16世纪以来新兴生产力的产物,而在18世纪的预言家看来(斯密和李嘉图还完全以这些预言家为依据),这种个人是一种理想,他的存在是过去的事;在他们看来,这种个人不是历史的结果,而是历史的起点。
【在自由竞争的社会里,单个人摆脱了与自然的联系(自然经济),走向了社会化(工业,商品经济)。在某些预言家看来,处于一定历史时代的个人,是他们创造了这个时代,不是时代成就了他们。例如处在18世纪(西欧在当时正处于历史动荡交接期),历史记载的某类人群好像突然就摆脱了旧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融入到了全新的资本主义生活和生产方式中。好像是因为有了这类人群的存在,人类的生产方式才发生了改变。好像是因为这类人群改变了历史;而不是因为历史进程,才改变了这类人群的生产和生活的方式。经济学家李嘉图和亚当斯密在进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时候,把结果当作了原因,把全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当作了历史发展的原因,而不是当作历史发展的结果(资本主义也是从封建社会发展而来的),因此他们的经济学著作中充满着各种矛盾。】

因为,按照他们关于人类天性的看法,合乎自然的个人并不是从历史中产生的,而是由自然造成的。这样的错觉是到现在为止的每个新时代所具有的。
【如上文所说,人类社会中的个体,无论是当时的庸俗经济学家,还是其他学者,都下意识的把当前的历史阶段,当作是孤立物,好像是与前一个历史阶段是无关的。但他们忘记了,这一历史阶段是由上一历史阶段发展而来的,他们忽略了其中的关系,而直接把历史发展的结果当作出发点来研究,因此他们的著作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
那么对于个人也是一样,处于社会的每一个个体,在生活中,所经历的一切事物,所用的生产工具,所吸收的知识,看到的东西等等,都是经过历史不断发展出来的。如果认为这些东西全都是凭空产生,自然产生的,那么这只是一种下意识的想当然的错觉。如,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前者可能在田地里当自耕农,后者的田地被圈走了,只能漂泊到城市中当雇佣劳动者】

斯图亚特在许多方面同18世纪对立并做为贵族比较多地站在历史上,从而避免了这种局限性。

第二段:
我们愈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也就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显得愈不独立,愈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最初还是十分自然地在家庭和扩大成为氏族的家庭中;后来是在由氏族间的冲突和融合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公社中。
【越往前追溯历史,就会发现人类的生产力是越落后的,而只有依赖于大的集体中才能进行生产与生活。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逐渐从大的集体中解放出来,从原始的公社,到奴隶制的部落,城邦,再到封建制度的王国以及乡村,最后再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农庄和大城市,表面上看,人确实是逐渐独立起来的,但生产是逐渐的分工化,过程越来越细化,越来越社会化,集中化,人只有依赖于社会才能进行生产和生活…这点后面会谈到】
只有到十八世纪,在”市民社会”中,社会结合的各种形式,对个人说来,才只是达到他私人目的手段,才是外在的必然性。
【只有到了十八世纪,也就是说,只有发展到了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个人通过社会结合的各种形式才能服务于自己,才能成为自己达到目的的手段,在此之前,是人们为社会的各种结合形式服务的,比如,处在中世纪(商品经济还极度不发达,货币仍未高度流通),农民或者农奴们进行生产的目的只是为了当时的各种类型的大集体(官僚机构,同业公会,乡村公社,教会等等)服务,还有必须服徭役以完成保卫城镇,乡村或者王国等等。但到了发达的资本主义阶段,他们进行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自身的目的(赚到了钱,交了税后,自己就可以自由支配了)。虽然说他们生产也有为社会贡献的部分(例如,现代社会通过货币税收来隐藏了为社会服务的部分,在中世纪时的农奴,他们要交的是实物粮食的税或者要服徭役和为国王和贵族义务劳动),但是这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是越发不明显的(不明显不等于没有)】
但是,产生这种孤立的个人的观点的时代,正是具有迄今为止最发达的社会关系(从这种观点来看是一般关系)的时代。
【产生孤立个人观点(对应前文的鲁滨逊)的时代(表面上看是独立了,实际上人是越来越依赖于社会,因为分工化,生产过程细化等等),现代资本主义社会】

人是最名符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偶然落到荒野中的已经内在地具有社会力量的文明人或许能做到-就像许多个人不再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而竟有语言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越来越成为一种社会动物,人做的每一件事,无论是生活还是生产,都离不开社会了(分工化,生产过程细化,例如一个工业零部件的生产要经过十几道工序,这些工序可以散布在全国不同的地方,各个地方制造完毕后又运输到一个地方进行组装,组装完后经过承包商运输统一发到市场上,由销售商销售等等,这些都有一套流程以及对应的分工)。比如说,社会分工(工厂工序)的发展以及商业制度(零售商,批发商,承包商等等)的发展】

在这方面无须多说。十八世纪的人们有这种荒诞无稽的看法本是可以理解的,
【意思是,部分人到现在都依然有一种可以脱离于社会,像鲁滨逊一样在荒郊野外生活这种看法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只是个例。但如果整个社会的人都抱有能像鲁滨逊一样生活这种想法,那就是不可理解的了。首当其冲是蒲鲁东和巴师夏】
如果不是巴师夏,凯里和蒲鲁东等人又把这种看法郑重其事地引进最新的经济学中来,这一点本来可以完全不提。蒲鲁东等人自然乐于用编造神话的办法,来对一种他不知道历史来源的经济关系做历史哲学的说明,说什么这种观念对亚当及普罗米修斯已经是现成的,后来他就被付诸实行等等。再没有比这类想入非非的陈腔滥调更加乏味的了。
【蒲鲁东的思想是:“既然现代资本主义是工人们的生产资料被资本家掌控,这个是贫困的根源,是剥削的根源,那就好吧!那不如给予每个工人生产资料,让他们每家每户都可以进行生产,然后拿出去交换!”中世纪城市的行会,手工业工人就是现金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淘汰的,所以这是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是开历史的倒车。具体请看马恩选集第一卷《哲学的贫困》和马恩选集第二卷《论住宅问题》。这里只是简单说说】

第三段:

因此,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因而,好象只要一说到生产,我们或者就要把历史发展过程在它的各个阶段上一一加以研究,或者一开始就要声明,我们指的是某个一定的历史时代,例如,是现代资产阶级生产-这种生产事实上是我们研究的本题。
【每个历史年代的生产方式都不同,因此这里说的生产不是整个人类历史时期生产,是指每个具体特殊的历史年代(历史阶段)的生产,如原始公社时期的生产,封建制度时期生产或者是资本主义时期生产等等】

可是,生产的一切时代有某些共同标志,共同规定。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但是只要它真正把共同点提出来,定下来,免得我们重复,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
【生产在一切年代都有共同的地方,例如说,生产粮食,生产工业品满足人类某些欲望等等。只要这种生产在整个历史时期有共性,这就可以把它当作一种抽象,一种合理的抽象,举个例子,像阿拉伯数字,1,2,3,4,5,6,这些都属于阿拉伯数字,我可以把它看作一个阿拉伯数字抽象。像汉字,一,二,三,四,五,我们就可以把它看作汉字的数字的抽象,但不能把1和一看作同一个抽象,除非你定义一个共同点给他,比如说今天买了1斤菜

不过,这个一般,或者说,经过比较而抽出来的共同点,本身就是有另一些是几个时代共有的,[有些]规定是最新时代和最古时代共有的,没有它们,任何生产都无从设想;如果说最发达语言的有些规律和规定也是最不发达语言所有的,但是构成语言发展的恰恰是有别于这一般和共同点的差别,那末,对生产一般适用的种种规定所以要抽出来,也正是为了不致因见到统一(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这总是一样的,这里已经出现了统一)就忘记了本质的差别。
【每个历史时期的生产有共性,但如果生产的方式是不一致的,这点要把它抽出来研究,不能忘记其本质的差别而笼统的把它看作是抽象体“生产”,例如资本主义和封建时期的生产,都可以把它抽象为“生产”,确实都叫做生产,但具体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生产的内容等等,这些都是不一样的。要把它抽出来研究,不能混为一谈。
后面马克思还用语言举了一个例子,在这里用不同历史时期举一个例子。例如资本主义和封建时期的某种生产有共同的地方,比如织布。但资本主义的生产是通过工场手工业,封建时期只是通过个体户进行织布,这就是不一样的地方了。工场手工业也是封建过渡到资本主义的关键因素,所以必须抽象出来研究,不能因为都是属于织布,就看不见差别】

而忘记这种差别,正是那些证明现存社会关系永存与和谐的现代经济学家的全部智慧所在。
【庸俗的经济学家们,会像上面所说,把所有历史时代的生产都只看成一个抽象,然后直接研究这个抽象,这就导致每个时代生产的本质差别被忽略了(例如说,封建时期的生产方式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差别),他们认为每个时代的生产方式的本质是一成不变的,是永恒的,反正都叫生产而已。他们没区分每个历史阶段生产的本质区别(例如在封建时期诞生的工场手工业是把资本主义孕育出来的重要因素),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就是历史的起因,好像以前的生产方式(封建时期,奴隶制时期)只是落后一点的资本主义罢了!这样,历史的发展就被掩埋了,每个阶段的过渡就被彻底遗忘了,难怪他们的著作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了。】

例如,他们说,没有生产工具,哪怕这种生产工具不过是手,任何生产都不可能。没有过去的,累积下来的劳动,哪怕这种劳动不过是由于反复操作而累聚在野蛮人手上的技巧,任何生产都不可能。
【这种经济学家是很荒谬的,他们觉得,假如人类没有了生产工具,生产就不可能了。那么我想问,原始人类难道都是不生产的吗?就算他们用的是石头和木棍这些工具。那么请问,这些工具是不是都要生产出来的呢?光是一块锐利的石头,他们都要张开自己明亮的双眼,仔细的去寻找啊!所以说,这种庸俗经济学家们,他们没去研究历史的演变规律,没去研究人类社会是怎么从原始人类通过改造自然(用自己的双手通过大自然创造着各种各样的劳动工具)并且由这个过程改变着人类自身(人类的身体内部会发生变化,人类的技巧和知识也一代一代的传播下去)的时候一直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的。】
资本,别的不说,也是生产工具,也是过去的,客体化了的劳动。
【在这里的资本,严格意义上来讲,就是属于资本家的生产资料。资本家因为有这种生产资料,因此可以雇佣一些除了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的无产者干活。但这种生产资料也是需要生产出来才有的,因此可以说是属于客体化的劳动;客体化的劳动意思是被主体(人)经过劳动生产出来形成的东西(客体,这里指的就是生产资料,也就是生产工具)。
整句话的意思是,这些生产资料是属于过去的人的劳动的结果,至于是谁劳动生产出来的;是资本家买回来的,还是自己生产的,这是无关紧要的,因为我们现在研究的是他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并且奴役工人这个过程而已】

可见资本是一种一般的,永存的自然关系;这就是说,如果我们恰好抛开了正是使”生产工具”,”累积下来的劳动”成为资本的那个特殊的话。因此,生产关系的全部历史,例如在凯里看来,是历代政府的恶意篡改。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我们对“生产资料的生产”这个过程不去研究。像那些庸俗经济学家一样,直接从这个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即生产工具中下手去研究,那么自然而然,会得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历史的起点,是永恒的,这样可笑的结论。其实,在这里并不光要研究生产工具在资本主义时期的再生产的过程,在这里我们还要研究的是,生产工具从封建时期过渡到资本主义时期一个慢慢累积的过程,就像一个婴儿,它必然是由某个人生出来的。那些庸俗经济学家,就像研究那个婴儿某种遗传疾病的庸医,直接就说这是那个婴儿固有的疾病,不考虑这些遗传病是从某爸妈那里来的。
历代政府也像那些庸俗经济学家那样,认为自己的统治是历史的起点,永恒的,不知道历史是运动的,以此来为自己的统治辩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多点娱乐

GMT+8, 2025-10-12 22:07 , Processed in 0.08097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